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颈动脉支架置入围手术期风险评价及心脏临时起搏器的应用研究

刘娟  
【摘要】:在全球老龄化的今天,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卒中人群的75%~85%,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20%以上的缺血性卒中是由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治疗颈动脉狭窄可以降低卒中风险,减少卒中相关的死亡率。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在预防卒中和死亡风险方面显示出比药物治疗更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日渐成为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简单、有效、微创的方法,并有望成为替代CEA的治疗方式。但是,既往多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CAS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卒中、心肌梗塞、死亡)发生率并不低于CEA,因此,通过各种可干预因素降低CAS围手术期并发症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CAS围手术期主要不良事件进行风险评价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的评估及干预。既往针对CAS的临床研究的多选择对CEA的高危患者实施CAS并进行风险评估,且纳入的均为年龄、心脑血管病史、病变特征等不可控制因素。有研究显示,CAS术中发生的低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痉挛、急性支架内血栓、斑块脱垂等可控制因素与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有关,因此,对上述可控制因素进行干预,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CAS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随访研究,寻找CAS围手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评分模型,并对其中的可干预因素的防治进行探讨。 第二章颈动脉支架置入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评价 目的: 分析CAS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心肌梗塞、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评分模型,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力。 对象和方法: 于2010.1-2013.6期间收集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颈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入组后收集临床基线数据、影像学资料及术中基本情况,对入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30d的随访,按照是否发生MACCE进行分组,对围手术期MACCE的发生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建立评分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价该评分模型的预测效力。 结果: 1.本研究入组403名患者并完成围手术期随访,平均年龄为66.73±7.03岁。围手术期MACCE发生33例,占入组患者8.19%,其中脑卒中、心肌梗塞、死亡发生16例,占入组患者的3.97%。 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S围手术期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1)年龄≥70岁(OR4.997,95%CI1.633-15.290);(2)溃疡型斑块(OR2.899,95%CI1.214-6.924);(3)重度狭窄(OR3.472,95%CI1.141-10.566);(4)双侧颈动脉支架置入(OR5.007,95%CI1.462-17.151);(5)CAS后低血流动力学改变(OR5.792,95%CI1.226-27.369)。 3.本研究建立的CAS围手术期MACCE发生的回归方程为:LOG(MACCE发生概率)=-8.992+1.609×年龄≥70岁+1.064×溃疡型斑块+1.245×重度狭窄+1.611×双侧颈动脉支架+1.757×HD。 4.利用该回归方程建立危险评分表,以危险评分为预测变量来预测MACCE的风险,绘制ROC曲线,计算出的AUC为0.875(p0.001,95%CI0.825-0.925)。 结论: CAS围手术期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1)年龄≥70岁;(2)溃疡型斑块;(3)重度狭窄;(4)双侧颈动脉支架置入;(5)CAS后低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中,CAS后低血流动力学改变是术中术后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以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评分模型有助于对CAS围手术期MACCE的高危患者进行评估及早期防治。 第三章颈动脉支架置入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心脏临时起搏器的应用 目的: 分析CAS后低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 depression,HD)改变的相关因素,并对经静脉心脏临时起搏器在改善CAS后HD及围手术期MACCE的作用进行探讨。 对象和方法: 于2010.1-2013.6期间收集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CAS的患者。入组后收集患者临床基线数据、影像学特征及术中操作等资料,并进行围手术期30d的随访。按照是否发生CAS后HD进行分组,对HD的发生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评价各因素作用大小。选择性对存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或HD的高危患者使用保护性心脏临时起搏器,评价HD的发生、术后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及围手术期MACCE发生情况。 结果: 1.本研究入组403名患者并完成围手术期随访,241例(58.90%)患者发生HD。其中,心动过缓合并血压下降的176例(73.03%),单纯心动过缓36(14.94%)例,单纯血压下降29例(12.03%); 2. CAS低血流动力学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是:钙化斑块(OR7.863,95%CI3.221-19.199)、偏心型斑块(OR2.744,95%CI1.659-4.538)、重度狭窄(OR1.701,95%CI1.006-2.878)、病变长度(≥15mm)(OR5.469,95%CI2.753-10.866)、双侧颈动脉支架(OR6.921,95%CI1.338-35.795)、锥形支架(OR0.389,95%CI0.195-0.774)、球囊预扩(OR4.985,95%CI1.371-18.126)。 3.以上7个相关危险因素对CAS低血流动力学发生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回归方程表示: Log(HD发生概率)=-1.152+2.062×钙化斑块+1.009×偏心性斑块 +0.531×重度狭窄+1.699×病变长度(≥15mm)+1.935×双侧颈动脉支架–0.945×锥形支架+1.606×球囊预扩,影响作用由大到小为:双侧颈动脉支架>球囊预扩>钙化斑块>病变长度(≥15mm)>锥形支架>偏心型斑块>重度狭窄,其中锥形支架为负相关因素; 4.在241例发生CAS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患者中,围手术期MACCE发生31例,占HD组患者总数的12.86%; 5.38例HD高危患者于CAS术前保护性安置经静脉心脏临时起搏器,占所有CAS患者的9.43%。术中无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晕厥、TIA,无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及围手术期MACCE发生。 结论: CAS低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围手术期MACCE发生有关,钙化斑块、偏心型斑块、重度狭窄、双侧颈动脉支架置入、球囊预扩等与HD发生呈正相关,锥形支架与HD发生呈负相关。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或HD高危患者进行保护性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可以减少围手术期MACCE的发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波;张利华;杨欣国;王子宽;张录兴;;心动过缓患者98例应用临时起搏器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 许夕霞;宿桂霞;李瑞利;田夏青;王玲玲;;临时起搏器在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年02期
3 王小瑜;张丽霞;邓大琼;卢秀英;唐丽琴;;临时起搏器在食道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赵艳芳;徐建新;刘平;王砚青;徐彧;陈群;;保护性心脏临时起搏在老年患者外科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5 赖智德;赵若光;林坦;吴志勇;王耀东;黄东航;;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并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15期
6 牛敏芬;李映东;张鹏;许铮谭政华;;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的处理[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年05期
7 王现青,张嘉莹,张静,高传玉;心脏临时起搏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年06期
8 杨云,王智明,陈玉兰,霍志成;临时心脏起搏器在缓慢性心律失常外科手术中的保护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14期
9 胡浩琼;刘俐敏;娄夏芳;郑琼芝;杨虹霞;;直肠癌患者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护理;2006年10期
10 吕昀;围术期心脏起搏保护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16期
11 袁岩;黎观妹;洪玉芬;;心脏临时起搏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6年01期
12 李飞平;卢子文;俞洪元;叶兰芬;俞亚敏;徐菲;;经尿道电切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年11期
13 郭振峰;;心脏临时起搏在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厂矿医学;2007年06期
14 宋文娟;口腔颌面部围手术期的意外及并发症四例报告[J];海南医学;1996年02期
15 胡凤蕴,田冬梅,周明芹,施青梅,李霞;甲亢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年07期
16 席子明;高龄患者并存病的围手术期处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5期
17 赵淑梅;袁敏;;老年喉癌病人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07期
18 高峰;朱永康;;围手术期应激性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9 高勇;彭南海;;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年03期
20 喻新华;梁英;常晓畅;陈冰芳;姚美纯;徐娟;;围手术期雾化吸入祛痰的改进与质量控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慧;林少平;林小玉;;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A];第13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侯昌华;李真华;葛家华;;老年人甲状腺肿瘤围手术期的处理[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康京;;预防围手术期感染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A];大肠肛门病论文汇编[C];2001年
4 陈慧;林少平;林小玉;;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A];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杨丽明;朱利利;刘秋萍;;1例腹壁巨大切口疝的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A];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贵华;王连福;;梗阻性黄疸围手术期的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杨秀琴;;老年病人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俞静;;鼻窦手术围手术期的内窥镜处理[A];华东六省一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暨2008年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陈兴贵;蒲有方;王玉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管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应丽君;胡桂芬;;鼻内镜围手术期患者负性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观察[A];全国眼耳鼻喉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娟;颈动脉支架置入围手术期风险评价及心脏临时起搏器的应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2 陈婉南;围手术期以目标导向方式补充不同液体对快通道结直肠手术短期结局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2年
3 王亚红;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的超声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陈幼芳;妊娠期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子兔颈动脉全基因表达谱及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道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5 李丽;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路径的构建[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6 杨毅;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围手术期血浆内皮素-1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7 吕渭辉;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瘀证诊断指标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李毅;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徐健;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10 李文献;肾下腹主动脉手术围手术期炎症反应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河;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2 郑昊;围手术期COPD患者危险因素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3 蔡德珺;益气养阴活血法用于老年人骨折围手术期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肖启彰;胃癌D_2~D_4根治术后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规律的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李幸运;乳腺癌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宋鹏;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预防应用的现状与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秦德芳;血府逐瘀汤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谢才军;参芪扶正注射液在脑肿瘤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司纪广;健脾通腑法对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保护的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赵勇;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情绪及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琇;肿瘤合并贫血患者围手术期不必输血[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北京协和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 肠外肠内营养科主任 马恩陵;围手术期:风险与结局[N];健康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陈静;围手术期 关科手术成败[N];保健时报;2005年
4 广东省中医院 胡延滨李雪;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显优势[N];健康报;2007年
5 广中宣;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研究初见成效[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治医师 田华友;围手术期镇痛技术在临床的运用[N];扬州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雪敏;RFCA围手术期如何抗凝[N];医药经济报;2010年
8 史晓光;李宝重;老年消化道肿瘤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处理[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赵 雯;消化道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药应用前景看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10 吴远团;围手术期 中西医结合研究切入点[N];健康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