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胃癌组织拉曼光谱诊断模型的建立与检测分析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是一种能够通过早期治疗即可积极改善预后甚至治愈的常见病。然而其早期诊断成为了一大难题。传统的诊断方法依赖病理活检,有耗时、出血、重取等缺点。新兴的诊断方法如NBI(Narrow banding image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等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学习时间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推广。拉曼光谱是一种能反映物质分子组成成分及结构的分子光谱。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具有无损、快速、不受水干扰等优点,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发展迅猛。人体主要是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癌变的过程正是从分子的改变开始,一步步发展到组织形态的改变。利用拉曼光谱对胃癌组织进行分析即可从分子水平在早期发现其改变。拉曼光谱分为指纹区(800-1800cm-1)与高波数区(2800-3700cm-1)。指纹区谱峰密集、分子生化信息丰富,研究报道较多,高波数区谱峰较少,但是不易受荧光干扰,目前研究较少。本文拟分析胃癌在指纹区和高波数区的拉曼光谱特征,并分别使用上述两区建立诊断模型并予以评价方法:利用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对正常胃粘膜和胃癌进行光谱采集,光谱预处理完成后,正常胃粘膜组与胃癌组组间拉曼峰强度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推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PLS-DA(Probabilistic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与留一法交叉验证分别建立指纹区、高波数区、指纹区/高波数区诊断模型。通过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评价其诊断效果。结果:1.胃癌组在829 cm-1,853 cm-1、879 cm-1,898 cm-1,1003 cm-1,1033 cm-1,1047cm-1,1065 cm-1,1270 cm-1,1448 cm-1,1658 cm-1,2932cm-1谱锋处比正常组织低,在1157 cm-1,1173cm-1,1304cm-1,1319cm-1,1338cm-1,1374cm-1,1476 cm-1,1526cm-1,1553 cm-1,1583 cm-1,谱峰处比正常组织强度高。(P0.05)2.指纹区、高波数区、指纹区/高波数区诊断模型敏感性分别为94.59%、81.08%、94.59%,特异性分别为86.84%、71.05%、86.84%,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95、0.8001、0.9264。结论:在正常胃粘膜和胃癌组织的指纹区和高波数区含有大量有价值的特异的谱峰信息,两个区的谱峰互为补充,相互支持。利用指纹区或指纹区/高波数区建立的诊断模型的效果比单用高波数区建立的诊断模型效果好。拉曼光谱具有优异的定性分析能力,在胃癌的临床诊断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1 |
周学谦;陈瑶;于乐泳;代剑华;袁月;彭贵勇;;体外联合使用指纹区及高波数区拉曼光谱诊断胃癌[J];激光生物学报;2016年01期 |
2 |
张晓丽;王济国;吴正治;;胃癌患者唾液蛋白质指纹图谱诊断模型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年04期 |
3 |
吕连华;勾宗蓉;王开正;丁银环;李圃;;胃癌血清蛋白指纹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2年01期 |
4 |
李旎;刘任任;阳王东;;三值社会诊断模型的方程诊断问题[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08期 |
5 |
刘天元;李占龙;门志伟;高淑;琴里佐威;孙成林;周密;;高压拉曼光谱方法研究卟啉J-聚集体[J];光散射学报;2013年01期 |
6 |
梁斌,王杉,祝学光,于永祥,马向涛,崔志荣;转录信号传导子和激活子3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
7 |
范士青;刘华山;;常见的认知诊断模型及其比较[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年07期 |
8 |
梅金红,吴少勇,余克涵,黄松,况春景;E-cedhe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
9 |
李安,许江宁,汪人定;基于深浅知识的混合诊断模型[J];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10 |
张大方;;管理诊断模型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0年06期 |
11 |
朱孔来,张维法;系统诊断模型及其在农业系统诊断中的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2年01期 |
12 |
吴蓉,吴小翎,江丰,吴显才;抑癌基因PTEN、一氧化氮合酶与胃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5年02期 |
13 |
王宇,张轶斌,吴肇光;胃癌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及临床意义[J];铁道医学;1997年02期 |
14 |
吕晓明;黄考利;连光耀;薛凯旋;;基于混合诊断模型的复杂系统测试性设计与分析[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8年06期 |
15 |
朱宏伟,刘海梅;胃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相关性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16 |
梁斌,王杉,祝学光,于永祥,崔志荣,姜可伟,王仲照,虞有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胃癌中的过表达与胃癌的恶性潜能相关[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年07期 |
17 |
刘书平,杨苏敏,李丽,杨丽苏,李雪英,鹿素清;胃癌中P~(53)蛋白表达的意义[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8 |
梁晓秋,苏琦,杨和平,朱建思,周建国,李一琴;人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基因甲基化关系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1999年05期 |
19 |
王鲁平,梁延杰,虞积耀,史景泉;正常胃、癌旁胃、胃癌组织中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形态诊断及意义[J];电子显微学报;1999年03期 |
20 |
张忠兵;胃癌及其周围组织T淋巴细胞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