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糖还原酶调节小胶质/巨噬细胞的极化及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摘要】: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导致重度瘫痪的疾病,且治疗和康复的难度极大,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到目前为止临床上还没有找到有效治疗SCI的方法或者药物。脊髓损伤后形成的局部环境不利神经元再生,是脊髓损伤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之一。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是脊髓损伤最为重要的病理过程,直接影响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内环境。小胶质/巨噬细胞是脊髓损伤后最为重要的炎症细胞,小胶质/巨噬细胞极化为M1或M2型细胞,是它们发挥不同生物功能的基础。M1型小胶质/巨噬细胞促进炎症发生,不利于神经轴突的再生;而M2型小胶质/巨噬细胞则抑制炎症发生,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是糖代谢多元醇通路的关键限速酶之一,是体内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的唯一酶。在高血糖的情况下,约有33%(Petrash,2004)的葡糖糖进入多元醇通路代谢,是产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最近研究发现AR还参与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使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ldose Reducase Inhibitor,ARI)后,可以抑制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减轻炎症反应。本硕士研究生课题是以AR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重点研究AR在脊髓损伤后的时间变化和组织细胞分布情况;AR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对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影响,探讨AR对小胶质/巨噬细胞极化方向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本研究由以下两部分实验组成:
实验的第一部分是脊髓损伤后AR的组织病理学研究以及AR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该部分实验主要是应用AR~(+/+)小鼠,建立脊髓重度夹伤模型,分别选取假手术组,术后4h(小时)、8h、12h、1d(天)、3d、7d、14d等8个时间点。分别收集损伤中心上下各0.5cm的脊髓组织及组织提取物,分别进行AR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QPCR、Western Blot等检测,观察脊髓损伤后AR的表达变化模式。此外,利用AR~(+/+)和AR-/-小鼠,观察AR对脊髓夹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建立小鼠的脊髓重度夹伤模型,先期采用BBB运动学评分的方法(Basso,1996),来观察AR~(+/+)和AR-/-小鼠在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此外,选取术各组动物脊髓重度夹伤后3d、7d、14d等几个时间点,应用抗-GFAP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比较两组动物的损伤区面积的大小,并做定量的统计学分析。
实验第二部分则主要通过体内和体外研究,探讨AR对脊髓损伤后小胶质/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和机制。同实验一的方法,建立AR~(+/+)和AR-/-小鼠的脊髓重度夹伤模型,选取假手术组、以及脊髓夹伤术后4h、1d、3d、7d、14d、21d等几个时间点,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QPCR、WesternBlot等方法,观察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分别比较M1型和M2型细胞特异性标志分子,如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精氨酸酶Ⅰ(ArginaseⅠ,ArgⅠ)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相关信号分子NF-κB和CREB的表达情况。此外,利用N9小胶质细胞系,体外培养,给予不同的极化刺激以及联合ARI,观察M1和M2特异性标志分子的表达及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在脊髓损伤后,AR在脊髓组织中表达上调,并在损伤后的第3天达到峰值。免疫组化研究显示:脊髓损伤后,AR主要在神经元和小胶质/巨噬细胞的表达上调。这一现象在体外培养的原代神经细胞中得到了验证。AR-/-小鼠脊髓损伤后,其运动功能的恢复要好于AR~(+/+)小鼠;且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上的损伤区面积也要小于AR~(+/+)小鼠。同AR~(+/+)小鼠相比,AR-/-小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区聚集更多的ArgⅠ阳性小胶质/巨噬细胞,而iNOS阳性细胞则较少。进一步发现,AR-/-小鼠在脊髓损伤后,M2型细胞特异性标志分子ArgⅠ和CD206的表达水平要远高于AR~(+/+)小鼠,而M1型细胞特异性标志分子iNOS和CD86的表达水平则低于AR~(+/+)小鼠。通过计算ArgⅠ/iNOS的比值分析,可以认为在AR-/-小鼠在脊髓损伤后,小胶质/巨噬细胞向M2方向极化。
体内研究发现,AR-/-小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的NF-κB表达较AR~(+/+)小鼠低;而检测CREB的结果发现,AR-/-小鼠在脊髓损伤要多于AR~(+/+)小鼠,同时,在活化的CREB的表达量上,AR-/-小鼠也要多于AR~(+/+)小鼠。同样通过体外培养N9小胶质细胞系,给予不同的极化刺激并联合ARI处理,结果发现ARI可以抑制iNOS的表达,促进ArgⅠ的表达,同时可以促进CREB的表达。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在AR缺失的情况下,可以促进小胶质/巨噬细胞向M2型细胞方向极化,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因此,AR可能激活通过NF-κB通路,促进小胶质/巨噬细胞向M1方向极化,而通过抑制CREB,阻止小胶质/巨噬细胞向M2方向极化。
|
|
|
|
1 |
张磊;梅元武;;神经生长因子干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白质轴突计数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变化(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6期 |
2 |
钱军;马延超;夏亚一;汉华;孙正义;;细胞外ATP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2期 |
3 |
靳安民;徐印坎;张文明;;高压氧治疗急性脊髓损伤[J];国际骨科学杂志;1985年02期 |
4 |
杨拯;何秋兰;唐伟;谢光科;李巧惠;丁红霞;李向莲;包旭;陈建敏;田芸;张晓;;维生素E联合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
5 |
刘卉芳;刘德明;;脊髓损伤后骨骼肌变化的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年04期 |
6 |
李盛华;柴喜平;王想福;朱焕平;吴锦秋;;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年11期 |
7 |
张明友,苏健;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探讨[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年04期 |
8 |
郭树章,任先军,蒋涛,欧阳忠;神经营养素3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血中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年22期 |
9 |
郭树章,任先军,蒋涛,欧阳忠;神经营养素3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Fas表达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年22期 |
10 |
马延超;孙正义;夏亚一;王栓科;王翠芳;汉华;;细胞外三磷酸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06年12期 |
11 |
徐亮;陆佩华;;自身免疫T细胞对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及其可能机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8年06期 |
12 |
郭冕;郑永日;李青松;王建交;孙家行;葛云龙;赵岩;;局部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有改善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14期 |
13 |
钱军;刘新惠;钱耀文;朱兴仁;龚铁军;田玺民;;细胞外ATP对大鼠脊髓损伤后MAP-2表达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13期 |
14 |
于腾波;赵鹏;王爱民;;急性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反应的病理学观察[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5 |
李明;;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小胶质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J];安徽医药;2010年03期 |
16 |
张岩,李艺影,赵继宗,王硕,刘相名;Clenbuterol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作用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07期 |
17 |
赵东旭;袁洪萍;朱庆三;刘景臣;;人参皂甙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年01期 |
18 |
王子田;沈学锋;龚雪鹏;赵宇;葛冠群;张欲凯;游思维;鞠躬;;脊髓挤压伤所致小胶质细胞的变化与血脊髓屏障的关系[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8年02期 |
19 |
靳安民;徐印坎;张文明;赵定麟;周志华;区士欢;;脊髓腹背两侧挤压伤小动物模型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87年04期 |
20 |
赵永青,韩凤岳;急性脊髓损伤与基因表达(一)[J];中国骨伤;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