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动态电阻抗成像技术对脑损伤动物模型监测的实验研究
【摘要】:脑损伤(Brain Injury, BI)具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的特点,是急性脑病中最严重的一种,预后较差,是人类致死性疾病之一[1]。目前临床尚无法实现脑损伤的早期检测与实时监测,脑损伤不能得到及时干预和治疗是导致预后差的主要原因[2]。脑损伤主要的辅助诊断技术包括X射线、CT、MRI、超声波检查、脑血管造影、颅内压监测(ICP)、脊髓穿刺等,这些方法虽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但都无法进行脑损伤的实时动态监测并在第一时间预警,致使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窗,临床中因脑损伤引起的致死、致残时有发生,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有效方法实现对脑损伤的实时动态监测。
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是一种以人体内部电阻(电导)率的分布为成像目标的医学成像技术[3]。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对测量目标外加驱动信号(驱动电压或电流)并测量其边界电压或电流分布,通过对偏微分方程的逆问题进行求解,近似计算出目标区域内的电导率分布。这一新技术具有无创伤、功能成像、成本低廉、体积小、操作简单、动态实时监护等优点,在脑损伤的床旁动态图像监测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我们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在电阻抗成像的硬件采集系统和成像算法以及动物、临床实验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颅脑动态图像监护领域更是达到国际水平。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EIT的临床应用,针对脑损伤电阻抗动态图像监护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1)脑水肿动物模型电阻抗动态图像监护的实验研究
为使研究更贴近于临床,改进了实验电极。前期的动物实验将实验电极嵌入颅骨内,此种方法虽然有效地降低了电极系统的接触阻抗,但是容易引起出血并且破坏颅内压环境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为使电极系统满足实验要求,在前期实验电极的基础上改进了电极系统,其构成包括绝缘板、外部牵引系统和设置在绝缘板上的电极探头。该电极探头可自由调节长度,并通过下拉部件使其方便且严密的接触于实验动物颅骨顶部。利用两电极法对改进后的实验电极与EIT临床实验中Ag/AgCl电极的性能进行对比。
放射脑水肿动物模型的制备采用单次大剂量Dt30Gy,剂量率300cGy/min,利用CADPLAN/HELIOS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设计放疗计划。并利用电阻抗成像系统对动物模型进行监测,观察和分析随着时间的改变放射损伤性脑水肿在EIT图像中的变化。之后再利用解剖学方法、影像学方法、病理学方法等对模型和结果进行验证。
本研究采用高能X线,构造了三维准确定位的放射损伤脑水肿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以下优点:准确定位;闭合性;水肿范围可控;更好的模拟临床。因此我们提出利用放射损伤的方法制造脑水肿动物模型,并首次开展了采用EIT技术对此种脑水肿动物模型进行检测的实验研究。
(2)内源性脑出血动物模型电阻抗动态图像监护的实验研究
利用胶原蛋白酶诱导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选择纹状体部位注射胶原蛋白酶制造脑实质出血模型,简要实验过程包括,麻醉、脱毛、钻孔、注射胶原酶和模型验证等。其优势在于此种模型可以根据胶原蛋白酶浓度和量的调节控制出血量和范围,出血具有延迟性,可以用EIT方法监测整个出血过程,并且注射微量胶原蛋白酶,不形成自身药物在颅内的占位效应,更接近于实际脑出血,更为重要的是采用此模型可以封闭注射孔,保证脑出血过程中颅内压的存在,更好的模拟临床中脑出血的情况,利用电阻抗成像系统对动物模型进行监测,观察和分析随着时间的改变放射损伤性脑水肿在EIT图像中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1)利用电阻抗成像技术监测放射损伤性脑水肿早期的电阻抗改变,发现EIT局部重构均值和动态图像时间序列发生明显改变,实验组MLRV每小时变化量为(0.003529±0.00089),与对照组(3.1±1.2)E-5有显著性差异(P0.05),阻抗明显升高,位置和造模的位置基本吻合。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和解剖学检测,我们发现,组织切片在照射12小时后不能从解剖学上发现放射性脑水肿,利用CT在脑组织照射三天很难发现放射损伤性脑水肿,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照射后24小时细胞发生水肿和损伤,电镜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10小时能够检测放射损伤性脑水肿。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电阻抗方法可检测到处于急性期内的脑放射损伤即放射性脑水肿,证明了EIT在检测脑水肿的敏感性和可行性。
(2)利用电阻抗成像技术监测动物脑出血早期电阻抗改变,通过EIT一维信息重构幅值最大值和二维动态图像时间序列的变化,AM每分钟变化量为0.012±0.0075,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解剖学切片、病理学、影像学、及阻抗分析仪检测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血肿的加剧和范围的扩大,其脑部阻抗值升高。初步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区域的电阻抗变化是由脑出血引起,EIT可监测到这种变化;结合CT扫描结果,说明脑出血早期组织的阻抗改变可能早于密度变化,EIT有可能成为比影像学更敏感的检测手段。
本研究旨在为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实时、动态、无创的监测方法,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EIT成像技术对脑损伤监测的可行性和敏感性,证明了EIT具备脑损伤早期检测的应用前景,对EIT的临床应用具有深远影响。
|
|
|
|
1 |
马志健;罗刚;易西南;;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
2 |
张阳;钱大青;程光华;;椎动脉狭窄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J];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05期 |
3 |
张伟;张鸿毅;保庭毅;尤富生;帅万钧;付峰;董秀珍;;小猪腹腔内出血模型及电阻抗成像监护的初步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年01期 |
4 |
王占尧,韩建林;清醒动物脑损伤模型[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3年03期 |
5 |
夏胜海,秦启生,陈新山;脑损伤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研究现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6 |
黄志恒;刘江勤;陈超;;“第二届上海国际新生儿医学论坛——脑损伤动物模型研讨会”纪要[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年06期 |
7 |
陆巍;安裕文;高鸿;郭兵;曾庆繁;;氯胺酮对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血浆S100β和NSE水平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0年21期 |
8 |
黑飞龙;高国栋;周荣华;龙村;温复兴;关彬;史世勇;;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6年04期 |
9 |
秦科;张素斌;黄国勇;梁东科;涂杰;刘国锋;陈燕桦;;老年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10 |
刘娜;王淑荣;王连堃;刘永泉;孔祥丽;袁玉英;周勇;;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神经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胀亡的初步观察[J];中国微循环;2009年04期 |
11 |
陈治标,陈谦学,张宇蓝,徐海涛,叶应湖,陈坚,王国安;急性闭合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估[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
12 |
陈革;惠国桢;周建宏;冯淑静;李成万;卢咏惠;;头颅半约束非撞击旋转暴力致猫脑轴突损伤的病理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
13 |
廖秋菊;王晶;秦俭;王长远;田欣;;腹腔注射法制备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大鼠模型[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06期 |
14 |
赵贤;;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04期 |
15 |
王江涛;毛英丽;李洪华;李慧;贾飞勇;刘彬;;新生大鼠痉挛型脑瘫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的实验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19期 |
16 |
孔琪;;酒精滥用对HIV脑炎动物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6年02期 |
17 |
熊新贵;梁清华;陈疆;曾年菊;区健刚;范荣;;脑出血与脑缺血模型大鼠脾淋巴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年09期 |
18 |
李晓捷,高晶,孙忠人;宫内感染致早产鼠脑瘫动物模型制备及其鉴定的实验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
19 |
王清华!510282广州,徐如祥!510282广州,李良平!510282广州,蔡颖谦!510282广州,邹玲!510282广州;大鼠不同程度脑损伤模型的建立[J];创伤外科杂志;2000年01期 |
20 |
马瑞生,刘秉钧,白德成,姜信诚,陈惠玲,李逸尘,谢坤;高血粘度对小鼠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