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抗肝炎药效物质及其注射剂的研制
【摘要】:
陈蒿汤是出自《伤寒论》的经典名方,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具有清热、除湿、利胆、退黄的功能,为中医治疗湿热黄疸之第一要方。本文研制开发了基于茵陈蒿汤利胆退黄主要药味和有效部位的现代中药注射剂
—茵陈注射液,完成了其新药临床前的主要药学研究和部分药效学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茵陈蒿汤的抗肝炎药效物质与注射剂处方合理性分析:文献分析和实验验证表明,方中大黄毒性较大,全方研发成注射剂的安全性难以保证;栀子甙口服利胆作用好,但注射给药效果较差;全方药味偏多,制备工艺复杂,制剂稳定性和安全性难以保证,不太适合开发成现代中药注射剂;无论口服还是注射给药,单味茵陈利胆退黄效果显著,并与茵陈蒿汤相当。为此,我们认为从利胆退黄角度,可将茵陈蒿汤三味药精简优化为单味茵陈,开发成单味茵陈注射液。
2.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以蒿属香豆素、总黄酮、总有机酸以及生产可行性为指标,综合考察了茵陈水煎煮法、醇提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的提取效果,首先确定了水煎煮提取路线,筛选出水煎煮最佳工艺条件。
水煎液采取二步精制。对比醇沉法和石硫法除杂效果,优选醇沉法为第一步精制方法;二次精制时,以乙酸乙酯萃取为宜。
茵陈有效部位提取精制的全程最佳工艺为:取茵陈药材,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趁热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0(80℃),加95%乙醇至含醇量达60%,放置24小时,抽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95%乙醇使含醇量达80%,放置24小时,抽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然后用浓盐酸调pH值至2~3,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少量水洗乙酸乙酯层,减压回收乙酸乙酯,浓缩至稠膏,真空干燥。
首次研制出茵陈利胆退黄有效部位,含测分析表明,有效部位中可测成分的总和大于80%,各控制性指标物质的转移率均大于60%。
3.注射液成型工艺研究:首次确定了茵陈注射液的最佳制剂处方,以注射用水和聚乙二醇400为注射液的复合溶媒,吐温-80为增溶剂,枸橼酸钠、烟酰胺为助溶剂,维生素C为抗氧化剂。配制试验表明,原料药溶解度好,注射液澄
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论文:茵陈蒿汤抗肝炎药效物质及其注射剂的研制
明度和稳定性好。
4.质量标准的研究:首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
谱法等技术建立了茵陈药材、原料药、注射液的内在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经测
定有效部位中的蒿属香豆素、总黄酮、总有机酸的总含量大于80%,并建立了各
指标的检测下限:其中蒿属香豆素的含量不得低于 15%,总黄酮的含量不得低于
55%,总有机酸的含量不得低于10%。质量标准符合《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
要求》。
5.指纹图谱的研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首次建立了茵陈药材、原料药。
注射液指纹图谱,优化确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条件,60分钟内10余个色
谱峰都能达到基线分离,相对峰面积和相对保留时间稳定。
此外,采用聚类分析方法,首次从指纹图谱角度,定性定量地刻划了茵陈
药材质量一致性、原料药质量一致性和注射液质量一致性及其三者之间的相关
性,从中挖掘出一些与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密切有关的化学
图谱信息。
6.稳定性初步考察:采用留样观察实验和加速实验方法,考察了茵陈注射液
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茵陈注射液具有很好的澄明度、稳定性,常温下储存6
个月以上,仍保持澄清且无沉淀现象。
7.药效学试验:利用a#异硫氰酸酯(ANIT)所致的大鼠胆瘀模型,考察了茵
陈蒿注射液的利胆、退黄作用。结果表明,茵陈蒿注射液的利胆、退黄作用确切,
并与我院临床长期应用的复方茵陈蒿注射液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茵陈蒿注射液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质量稳定,药效显著,
具有良好的进一步开发前景。
|
|
|
|
1 |
庞玉琴;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母婴ABO血型不合性先兆流产40例[J];河南中医;1996年03期 |
2 |
丛川;复方茵陈蒿汤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10例(摘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年S1期 |
3 |
洪敏,董自波,孙小玉,李晓冬,朱荃;茵陈蒿汤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4 |
李传芬;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共23例[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5 |
陈名敏;茵陈蒿汤加味煎剂对150例传染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3期 |
6 |
李永清,聂耀;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黄疸型肝炎[J];内蒙古中医药;1998年02期 |
7 |
董自波,朱荃;茵陈蒿汤醇提物保肝作用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年02期 |
8 |
万宝美,刘淑君,尹燕明,刘秀英,谭永星;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01期 |
9 |
柴瑞霁;;试论茵陈的宣湿开郁作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1989年03期 |
10 |
贺荣莉;加用茵陈蒿汤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8年01期 |
11 |
聂凤褆,聂磊,赵孟歧,董兰风;胆囊昼夜生物节律及茵陈蒿汤利胆作用相关性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12 |
许顺芳;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体会[J];湖北中医杂志;1999年S1期 |
13 |
李卫红,李林;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05期 |
14 |
李风;;加味茵陈蒿汤治疗黄疸型肝炎56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8年04期 |
15 |
;茵陈蒿汤治疗传染性肝炎[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年11期 |
16 |
姜妙娜,贾玉杰,张文波,张丽,高船舟,曲淑贤;急性实验性胰腺炎时胰腺组织学的变化及茵陈蒿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7年01期 |
17 |
洪敏,朱荃,孙小玉;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机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TNF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年01期 |
18 |
熊雄,刘松青,张绪清;茵陈蒿汤和前列腺素E_1治疗慢性重度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J];中成药;2002年07期 |
19 |
郑功泽,程全周;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苦参碱治疗淤胆型肝炎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4年03期 |
20 |
褚玉玲;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母乳性黄疸54例[J];天津中医药;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