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研究

陈虎  
【摘要】:肿瘤的免疫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广泛 的关注。由于多数肿瘤抗原免疫原性弱,MHC分子表达下调,缺乏共刺激因子等原 因,肿瘤病人体内无法引起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因此,改善肿瘤抗原的提呈 过程有利于机体免疫识别和排斥肿瘤。树突状细胞(DC)是己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 抗原提呈细胞,它具有强大的T细胞激活能力,并能活化初始型T细胞、刺激B淋 巴细胞增殖成熟、刺激Th细胞及NK细胞活性。它不仅能够激活自体的抗肿瘤免 疫,同样能够提高异体免疫组织的抗肿瘤效应。DC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已 成为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 首先,我们观察了体外富集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 的光镜形态学,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取健康人新鲜外周抗凝血,采用 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经细胞因子(rhGM-CSF,rhIL-4,rhTNF- α)联合刺激培养9-12天,富集含DC的细胞群,光镜形态学分辨DC形态及含 量,用鼠抗人CD83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确认DC的细胞化学特征。结果显示:体外 培养富集的人外周血DC群的DC含量达70%-80%。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细胞因 子诱导的人外周血DC群可见到两类DC亚群:一类DC群细胞表面有大量粗细不等 树枝状突起,细胞核不规则,核仁小,细胞化学染色髓过氧化物酶(POX)、非特异 性酯酶(NSE)均为阴性;另一类DC群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表面粗糙,有大量 皱褶及较粗大树枝状突起,胞核常呈现肾形或马蹄形,核内异染色质边集。 在第二部分实验中,为探讨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肿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 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性能差异。分别利用正常人及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 细胞,粘附贴壁法收集单核细胞,在GM-CSF、IL-4及TNF-α细胞因子组合下诱导 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诱导细胞的表型,电镜分析细胞形态。利用不同来 源的前体细胞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下可分别诱导出DC细胞,细胞CD1a,CD80, HLA-DR的表达较诱导分化前明显上调。细胞形态学表明两种细胞来源的DC均有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研究 中文摘要 较典型的DC细胞形态,并均可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 明:利用健康人或肿瘤患者外周血可成功诱导出树突状细胞,不同来源的树突状 细胞在形态及初步功能上无明显区别。 在第三部分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初步探讨了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 养扩增和临床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了DCS免疫治疗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 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利用CS300OPlus采集13例急性非淋 巴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后的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2周的体外培养 后行DCs免疫治疗。治疗后长期随访观察其无病生存时间。无一例发现与DCS免 疫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Kaplan一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DC组5年生存率 为75.52%,非DC组5年生存率为45.71%,DC组在累计生存率上明显优于非DC 组。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在自体骨髓移植术后应用DC 免疫治疗延长了其无病生存时间,提高了长期生存率。 综合上述实验,外周血来源DCs的体外培养和临床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并初 步显示了体内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有助于提高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长 期生存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J];;年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朝阳;石梅;王连元;;骨髓移植前的分次照射技术及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2 戴莉敏;真启云;;骨髓移植患者皮下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探讨[A];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高芳;骆秋芳;;锁骨下静脉插管在骨髓移植病人的应用及护理[A];全国静脉输液讲习班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9年
4 张文娟;佟春光;刘彦梅;王微;;骨髓移植后并发黄曲霉感染[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付丽;刘文励;孙汉英;罗琳;周剑峰;黄梅;徐惠珍;路武;;川芎嗪对骨髓移植后小鼠造血重建中LFA-1、ICAM-1表达水平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陈艳才;成功;张普生;颜红芳;廖艳;何君;马跃成;;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复发/难治的急性白血病3例疗效观察[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宝安;毕延智;张琰;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程坚;王骏;赵刚;;非清髓性骨髓移植诱导异基因小鼠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陈宝安;毕延智;张琰;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程坚;王骏;赵刚;;非清髓性骨髓移植诱导异基因小鼠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林敏;沈国英;;骨髓移植并发口腔溃疡的护理[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罗琳;刘文励;孙汉英;付丽;刘丹;周剑峰;徐慧珍;路武;;川芎嗪对骨髓移植小鼠骨髓细胞CD_(44)表达水平的作用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虎;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2 杨建民;HER2靶向的嵌合性T细胞受体基因在淋巴造血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抗肿瘤效应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3 杨志刚;自然杀伤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吴岚晓;KIR和MHC Ⅰ类分子基因共转移建立异基因骨髓移植双向免疫耐受[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5 陈永乐;Tju103和CTLA4Ig联合诱导MHC非匹配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移植免疫耐受[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6 罗崇念;升血汤与IL-2协同促进骨髓移植小鼠造血与免疫功能重建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7 李新华;体外研究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细胞活性[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8 韩梅;CD4~+CD25~+免疫调节T细胞对同种异体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初步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10 常徽;植物黄酮抗肿瘤效应的结构—效应关系及ROS相关作用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慧;单克隆抗体应用于骨髓移植预处理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贾晔辉;供者应用G-CSF后淋巴细胞与NK细胞的改变及HLA半相合骨髓移植术后患者免疫重建的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3 许红波;大小鼠间骨髓移植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克服[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4 周春兰;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锌铜铁硒变化与血糖、血清酶和口腔并发症关系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5 杨光;mPEG修饰移植物后行小鼠半相合骨髓移植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6 梁彬;HLA基因位点全相合和1~2个基因位点不合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的临床疗效比较[D];浙江大学;2002年
7 扈江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免疫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8 赵金涛;骨髓腔内移植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造血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杨海燕;树突状细胞诱导半相合骨髓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10 郑伟燕;霉酚酸酯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作用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晓;病房可容46人同时移植骨髓[N];苏州日报;2010年
2 记者 刘玉霞 通讯员 刘文明;徐医附院在攻克骨髓移植并发症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N];徐州日报;2009年
3 张荣华 赵帆;怀化首例骨髓移植成功[N];大众卫生报;2000年
4 梓桦;骨髓移植有望用于治疗心脏病[N];医药经济报;2002年
5 廖联明;骨髓移植风雨50年[N];健康报;2007年
6 朱玉 胡涛涛;骨髓移植,点燃生命之火[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本报记者 赵艳红;中心医院宣布: 我省首例半相合骨髓移植手术成功[N];四平日报;2010年
8 记者周苏莉;阿依努尔走出移植隔离舱[N];阿勒泰日报;2010年
9 本刊记者 李治国 通讯员 肖红伟 雷恒;上蔡县人口计生系统爱心捐款送真情[N];驻马店日报;2008年
10 王雪飞;八成白血病患儿不必骨髓移植[N];健康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