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筛选和研究
【摘要】:目的 (1)利用HepG2.2.15细胞培养体系,以HBsAg和HBeAg为指标对样品库(包括天然产物单体和粗提物)进行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活性筛选;(2)对筛选出有活性的化合物,进行初步构效关系探讨。检测HBV DNA拷贝数,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3)同时建立一种检测HBV cccDNA的方法,研究抗HBV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特点。
方法 选用阿德福韦酯为阳性药,用MTT法检测样品对HepG2.2.15细胞的毒性,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的变化,以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_(50)、半数抗原分泌抑制浓度IC_(50)、治疗指数TI(TI=TC_(50)/IC_(50))为指标,对本实验室化合物库358个天然产物进行初筛,筛选出抗HBV的活性化合物。对初筛有活性样品,进一步复筛确认。选择两类代表性的活性化合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反式3,4’,5-三羟基-二苯乙烯)和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以C6-C3-C6为母体结构)进行初步构效关系研究。合成和收集白藜芦醇衍生物15个,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6个。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Taqman探针法)观察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与黄酮类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中HBV DNA拷贝数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藜芦醇对HepG2.2.15的调亡作用,进一步探讨白藜芦醇抗HBV机制。另外,本课题进行了干复津、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注射液(PEG-IFNSA)体外抗HBV的研究。
建立检测HBV cccDNA的方法简述如下:构建HBV cccDNA质粒作为标准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SYBR Green Ⅰ染料法)对HBV cccDNA进行绝对定量,观察干复津、PEG-IFNSA对HepG2.2.15细胞中HBV cccDNA的影响。
结果 (1)阳性药阿德福韦酯对HepG2.2.15细胞的半数细胞毒性浓度TC_(50)为42.4±5.2μg/ml,抑制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半数浓度IC_(50)分别为17.2±2.1μg/ml和84.8±4.3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2.5±0.2和0.5±0.2。
(2)样品的筛选。对358个天然产物进行820样品次初筛和复筛,共筛选出68个化合物TI在1~2之间,60个化合物TI在2~10之间,26个化合物TI≥10。
(3)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在体外抗HBV作用。白藜芦醇的TC_(50)为
|
|
|
|
1 |
黄世杰;扫描新的活性化合物[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年04期 |
2 |
辛志宏,朱伟明,顾谦群,崔承彬;海洋抗癌活性化合物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2期 |
3 |
张艳;吴文惠;周培根;包斌;肖志雯;;海洋微生物来源纤溶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及其分离[J];中国海洋药物;2008年06期 |
4 |
;化工上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1991年07期 |
5 |
何菱,郑家骏;一个具有抗癌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反应机理[J];华西药学杂志;1999年04期 |
6 |
陈海峰,荔建锋,姚建华,袁身刚,郑崇直;虚拟活性化合物的自动生成[J];化学学报;2000年05期 |
7 |
朱巧贞;;微生物产生的药理活性化合物[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药学分册;1978年04期 |
8 |
陆魏;吴文惠;周培根;包斌;;海藻中两种纤溶活性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年05期 |
9 |
王芷;;一种新的抑制癌细胞的活性化合物——6-溴异香兰素[J];科技导报;2010年10期 |
10 |
齐小强;朱凤昌;张洋;郭连宏;姜蓉;何琪杨;李元;;真菌来源新活性化合物2460A的研究[J];药学学报;2011年02期 |
11 |
刘刚,范业梅,赵占工,Kit S LAM;“一珠一化合物”组合化学方法筛选抗万古霉素耐药菌活性化合物[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2年06期 |
12 |
杨君,齐秀兰,邵刚,姚新生;抗稻瘟霉活性化合物A73的结构鉴定[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8年03期 |
13 |
沈行良,Witt MR,Dekermendjian K,Nielsen M;从远志中分离鉴定出1种多巴胺受体活性化合物[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14 |
;关于抗HIV活性化合物的研究:茶叶的多酚成分[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年06期 |
15 |
马铃;张全;殷霄;李晓宇;赵立勋;岑山;;抗HIV-1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的快速判断方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1年05期 |
16 |
朱宝泉,胡海峰,张琴,尚珂,刘宏伟,王毅华;微生物来源免疫抑制活性化合物SIPI-100-1的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3年01期 |
17 |
蔡仕萍;蒋天骥;翁菊英;;两种抗早孕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白鼠抗早孕作用的初步探讨[J];医药工业;1979年02期 |
18 |
李韶菁;杜冠华;;由一株放线菌产生的对谷胱苷肽转移酶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化合物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年07期 |
19 |
Kountourulls JE
,缪振春;~(13)C-NMR 光谱在药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7年01期 |
20 |
刘永双;那可;赵文杰;赵波;魏晓东;;促纤溶活性化合物FGFC1的分离纯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4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