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类脂膜与离子通道分子自组装性质的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不同类型的支撑双层类脂膜为主体,考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离子载体与双层类脂膜通过超分子自组装所形成的离子通道特性,并将其应用于相关离子传感器的开发,主要内容如下:
1.评述了双层类脂膜及相关的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卫生、毒素检测、农药和重金属离子等环境样品监测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对双层类脂膜基因传感器的基本响应原理、研究现状等作了简要评述。并对该传感器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2.以金属支撑的双层类脂膜(s-BLM)为基本接受器元件,通过镶嵌磷酸盐离子载体开发了二价磷酸盐离子传感器。以膜电位为响应信号,考察了其作为该磷酸盐传感器的各项物化性能指标,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3.开发了新型支撑双层类脂膜patch pipette-BLM,其构成是直接将双层类脂膜形成在膜片钳微玻璃毛细管的尖端上,具有优异的稳定型和通透性。为膜上离子通道性质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在模拟生物膜上进行各种离子通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结合膜片钳体系,研究了磷酸盐离子载体在该支撑双层类脂膜上所形成的离子通道特性,探讨了响应机理。
4.在膜片钳系统中,研究了一类典型的蛋白质离子通道—短杆菌肽在patch pipette-BLM上所构成的铵离子通道的动力学形成过程、特性及响应机理。开发了可对溶液中铵离子产生可逆响应的模拟生物膜NH_4~+传感器。
|
|
|
|
1 |
张萍;;QT间期与离子通道[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年04期 |
2 |
郑少鹏;;重组离子通道特性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3 |
;1991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J];河南医学研究;1992年01期 |
4 |
牛小伟,曾涛,康华光;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功能与结构分子模型[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4年05期 |
5 |
任俊,陈助华,陈培熹;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胞体ATP激活的离子通道及其特性[J];生理学报;1996年03期 |
6 |
薛启■;神经-肌肉系统疾病与离子通道缺陷[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04期 |
7 |
郑国庆;玄府与离子通道的比较研究及中风病的分子机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2期 |
8 |
黄鑫,李莉;房颤心房肌离子通道重构的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05期 |
9 |
张甫同;;试论膜离子通道活动的耗能性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10 |
李琴;杨婷婷;张艳;;一种改进的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的海马神经元分离方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11 |
冯兵;心肌肥厚的细胞外信号机制[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6年04期 |
12 |
戴德哉,胡慧娟,杨平,马玉萍,曹文,王红兰;重构心肌离子通道病变及致心律失常性[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
13 |
张玉勤;;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两位科学家[J];国外医学情报;2003年11期 |
14 |
王旭,王涛,袁明雄,刘木根,王擎;癫痫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5 |
Milanesi R;Baruscotti M;Gnecchi-Ruscone T;Di-Francesco D.;马超;;家族性窦性心动过缓与心脏起搏离子通道突变相关[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年05期 |
16 |
陈伟华;王志强;韩禹宏;;A-超家族芋螺毒素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6年04期 |
17 |
马二宝;杨占成;龚团莲;高原;唐忠有;李树光;赵东华;;膜片钳技术及其在心血管药理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18 |
庞伦祥;何劲松;刘钧超;;心房颤动离子通道重构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年02期 |
19 |
席妹景;黄希顺;郑红;;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
20 |
陈明锴;罗和生;;单个胃肠道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及其细胞膜离子通道检测[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