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蜀葵花的化学成分和降糖活性研究

陈刚  
【摘要】:黄蜀葵花的化学成分和降糖活性研究 本研究在细胞水平上建立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模型,观察19种中草药对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进一步在实验动物上观察其抗糖尿病活性,最后选择黄蜀葵花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 黄蜀葵花为锦葵科秋葵属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 L.Medic)的干燥花,目前除东北、西北等省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或栽培。黄蜀葵全草入药,能清热、凉血、解毒,其花性味甘寒滑、无毒,具有清利湿热、消炎解毒之功效,内服主治五淋、水肿;外用治疗痈疽肿毒,汤水烫伤。有文献报道黄蜀葵花对肾炎、心肌损伤、脑缺血损伤、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本实验利用溶剂法将黄蜀葵花80%乙醇提取物分成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四个不同极性部分。运用低压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MCI柱层析,薄层制备,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对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和水部分进行系统研究,从中分离得到36个单体化合物。并利用化学方法和多种波谱技术(~1HNMR、~(13)CNMR、EI-MS、ESI-MS、HSQC、HMBC、~1H-~1HCOSY)等鉴定了其中3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α-菠甾醇(1)、豆甾醇(2)、β-谷甾醇(3)、β-胡萝卜苷(4)、咖啡酸(5)、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6)、十六碳酸(7)、二十六碳酸(8)、槲皮素(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金丝桃苷(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2)、棉皮素-3’-O-β-D-葡萄糖苷(13)、3-O-咖啡酰奎尼酸(14)、杨梅素(15)、5-羟基-3’,4’,7,8-四甲氧基黄酮(16)、3’,5-二羟基,-4',7,8-三甲氧基黄酮(17)、棉皮素(18)、没食子酸(19)、3’,5-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4'-O-β-D-葡萄糖苷(20)、4’,5,7,8-四甲氧基黄酮(21)、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22)、槲皮素-3-O-β-洋槐糖苷(23)、槲皮素-3-O-β-芸香糖苷(24)、4’-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O-β-D-木糖-(1-3)]-O-β-D-葡萄糖苷(25)、4’,7-二甲氧基-5,7-二羟基黄酮-[-O-β-D-木糖-(1→2)]-O-β-D-葡萄糖苷(26)、3,5-二-O-咖啡酰奎尼酸(27)、4,5-二-O-咖啡酰奎尼酸(28)、3,4-二-O-咖啡酰奎尼酸(29)和5-羟基-4’,7,8-三甲氧基黄酮(30)。其中化合物25和26为新化合物,化合物7、8、14、16、17、20、21、22、24、27、28、29、30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3T3-L1脂肪细胞模型上进行了降糖活性筛选,并进一步在动物实验上观察其抗糖尿病活性,结果有4个化合物和一个总黄酮具有较好的降糖活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琳;刘志辉;钱芳;;黄蜀葵花药材黄酮类成分的微乳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9年05期
2 李春梅;王涛;张祎;高秀梅;李天祥;;中药黄蜀葵花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Ⅰ)[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3 中岛忠臣;饶如龙;;蜂胶与其对糖尿病和癌症的医疗作用[J];中国蜂业;1988年06期
4 王静妮;侯华新;;苦参中黄酮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6年01期
5 王艳春;张忠艳;姜小卓;;中药黄芩的药理及应用[J];中外医疗;2009年13期
6 孙丰雷;黄酮类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黄泉秀;何亚维;彭国平;潘扬;王征;;比色法测定黄蜀葵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J];中药材;1990年12期
8 王波,刘衡川;番石榴的降血糖作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5年10期
9 张家庆,周云平;部分中药或其成分对大鼠晶体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89年09期
10 刘红艳;覃礼堂;易忠胜;刘树深;;黄酮类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年12期
11 陈钟舜;糖尿病与脑梗塞[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0年02期
12 李桂明;糖尿病的皮肤表现[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1年04期
13 高恩惠;姜兴明;姚玲娣;;上海市区居民糖尿病死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1986年02期
14 Levin ME ,徐隆绍;妊娠与糖尿病[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7年01期
15 黄惠安;;消渴汤治疗糖尿病8例小结[J];湖南中医杂志;1987年04期
16 张孟林;;从脾胃论治糖尿病[J];中医药学报;1987年03期
17 刘君;孙希志;;糖尿病70例临床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18 赵学喜,田兰亭,李多才;以癫痫发作为特征的糖尿病三例报告[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88年04期
19 陈金锭;冯建华;郭宝荣;;消渴平片治疗糖尿病长期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20 何爱萍;老年期糖尿病32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贤进;李胜华;郭文康;;翻白草中黄酮类化合物HPLC指纹图谱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2 刘芳;梁瑞芳;李延天;王丽红;;醇法提取锁阳中总黄酮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维;夏杏洲;韩维栋;谌素华;王维民;;响应面法优化白骨壤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单香丽;刘世熙;曹秋娥;;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离解能和单电子分布间的关系[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蜀眉;塔娜;田维平;;桔皮中抗氧化物质的测定[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夏鹏飞;杨桠楠;张培成;;掌叶萍婆中具有抗炎活性的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燕志强;杨甲月;徐蕊;秦波;;瑞香狼毒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植物毒性研究[A];2010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及其调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肖萱;纪平元;马端端;郑荣梁;;芦丁对细胞SCE的诱发及对DNA损伤[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9 李智勇;李宝虎;;对50例糖尿病调查分析[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刘玉春;罗勤;;糖尿病并肺结核40例临床分析(摘要)[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4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刚;黄蜀葵花的化学成分和降糖活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2 张波;胰液肠内引流同期胰肾联合移植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3 郑红;消渴病及其并病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吴童;消渴病中医文献与证治方药规律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凌家杰;加味桃核承气汤及其不同配伍组方对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安家泽;大鼠β细胞素在胰腺干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金彩霞;肝原始细胞系LEPCs向胰腺β细胞的转分化潜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8 辛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闫志风;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10 罗茂红;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甜;荷叶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铎;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3 孙静;河北香菊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4 刘军;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玫;甘薯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吴桂梅;罗布麻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及抗氧化、抗抑郁活性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7 彭爱一;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九里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茜;液相微萃取在中药黄酮类成分分析研究及其与蛋白结合参数测定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吴月红;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东飞;蚊子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述湘;糖尿病:治疗容易控制难[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王龙武;糖尿病会隔代遗传吗[N];大众卫生报;2006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秦川;学会走出糖尿病的阴影[N];健康时报;2006年
4 许晓岚;我区糖尿病发病率上升[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5 王朝;“补虚化瘀法”治疗糖尿病[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6 本报实习记者 韩璐;基层医院:要走出糖尿病防治误区[N];健康报;2008年
7 白冰;选择性杀死自体免疫细胞有望用于治疗糖尿病[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秦红群;尿中有糖未必就是糖尿病[N];医药经济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姚敏;糖尿病是“吃”出来“闲”出来的[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姬薇;糖尿病预防:没有最早,只有更早[N];工人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