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胶—银离子复合纳米乳剂的研制及其生物活性的检测
【摘要】:21世纪传染病仍是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的大敌,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传染病发病率居高不下。2003年SARS的爆发,2005年猪链球菌和禽流感感染事件,提醒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传染病的动向。随着生活环境变化和致病微生物自身变异,新的传染病原不时出现。当前全世界新出现的传染病有40多种,其中有一半已在我国流行;预计今后20年还将发生30种新传染病。而结核病、性病等老传染病发病率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性传播疾病将大幅度上升,性病患者人数每年以15%的速度增加。我国是全世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数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感染性疾病发病首先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吸附宿主表皮或粘膜,然后进一步侵袭进入体内进行繁殖而引发疾病。如用消毒剂在致病微生物与皮肤或粘膜接触初期直接予以杀灭,可达到有效预防的目的。但现有消毒剂多是氯元素、氧元素、醛类等有机化学合成品,具有较强刺激性,气味大,易造成环境污染,不能直接由于人体皮肤、粘膜等缺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制一种能够高效、广谱、速效杀灭多种病原体,安全无毒、无刺激、无环境污染,可直接在人体皮肤、粘膜使
|
|
|
|
1 |
李艳娇;赵凯;罗志峰;周敬恩;;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11期 |
2 |
周晓云;王镨;何昕;;花生乳的稳定性及乳化稳定剂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1998年02期 |
3 |
宋晓锐;张爱丽;贾保军;刘伟丽;万莹;祝群力;周集体;;固定床电—多相催化反应器处理硝基苯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15期 |
4 |
张伟,崔同,檀建新,袁耀武,马文,马秋莲,张宁;蜂胶对食品致病菌抑菌作用研究[J];食品科学;1998年03期 |
5 |
杨声;冯小强;伏国庆;王廷璞;苏中兴;李小芳;;水溶性壳聚糖对几种常见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初探[J];中国酿造;2007年05期 |
6 |
马尔科相,A.A.;陈福生;;蜂胶的抗菌性[J];中国蜂业;1991年04期 |
7 |
左凯杰;霍瑞亭;赵广明;;新型抗菌防臭纤维概述[J];染整技术;2007年09期 |
8 |
侯振建;付子林;陈俊生;刘路路;;蜂胶纳米化技术研究[J];食品科学;2008年05期 |
9 |
李梅;王振宁;宋宝安;胡德禹;;吡唑类衍生物杀菌活性研究进展[J];农药;2008年06期 |
10 |
宋国安;天然防病物质——蜂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年05期 |
11 |
刘进祖;;蜂胶消费答疑点津[J];中国保健营养;2009年07期 |
12 |
孙亦阳,王健敏,卫沛;蜂胶提取物对牛乳制品的保鲜作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
13 |
权力敏;曲奕;张滨;;海洋生物活素的研制及杀灭微生物效果与性能的检测[J];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09期 |
14 |
;100%浓缩蜂胶——首创蜂胶露[J];家庭医药;2007年02期 |
15 |
杨梅;;蜂胶,蜜蜂的最后贡献[J];医学美学美容;1997年03期 |
16 |
韩文辉,钟立人,张燕平;蜂胶有效成分提取研究[J];黑龙江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7 |
张龙海;神奇蜂胶——人类生命健康的“紫色黄金”[J];苏南科技开发;2002年09期 |
18 |
胡元强;蜂胶风波给我们的反思[J];蜜蜂杂志;2004年11期 |
19 |
李晓春;蜂胶保健产品选购有诀窍——王振山研究员访谈录[J];长寿;2005年06期 |
20 |
孙东方;;漫谈蜂胶[J];牙膏工业;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