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我国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及感染机制研究

蒋宝贵  
【摘要】: 本研究以我国东北地区的两种致病基因型Borrelia garinii和Borrelia afzelii型伯氏疏螺旋体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实验动物学的方法系统地对其致病性进行了分析,采用分子流行病学的方法在型内进行了不同致病菌群的划分,在确立了我国的强侵袭力菌群之后,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跨种传播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 B.garinii基因型菌株JW1主要导致C3H小鼠关节、肾脏严重的病理改变,并且对脑组织有轻微损伤,其克隆后的菌株传代20代后毒力减弱,其毒力减弱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B.afzelii基因型菌株VH7和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基因型菌株B31主要导致关节炎症状,除VH7之外其它菌株均可再次从动物体内分离得到,提示我国B.garinii基因型菌株JW1是强侵袭力菌株,而B.afzelii基因型菌株VH7则侵袭力较弱。(2)根据伯氏疏螺旋体主要致病因子外膜蛋白C(OspC)基因多态性分析,供试的我国18株伯氏疏螺旋体分别属于12个ospC致病群,其中B.garinii基因型内8个,均独立于已报道的致病类群之外;B.afzelii基因型内4个,有1个属GenBank已报道的A1致病群,其它未见报道;动物实验证明JW1所在菌群具有较强侵袭力,NMK3菌群次之,B.afzelii型的VH7菌群侵袭力较弱;序列分析显示在B.garinii和B.afzelii基因型菌株之间存在质粒基因的水平转移和重组等罕见的现象,提示我国的莱姆病的诊断以及疫苗抗原的选择应考虑多价联合抗原。(3)首次分析了B.garinii型伯氏疏螺旋体在模拟的媒介和宿主生长条件下的全菌可溶性蛋白表达谱的差异,在pH4-7和pH6-11的18cm胶上挑选出75个高丰度的、重复性好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谱鉴定出25个,经分析有5个蛋白上调表达,与伯氏疏螺旋体传播和感染机制密切相关,它们分别是糖质新生和能量合成代谢以及三酰甘油合成代谢中的三个关键酶、调节细胞运动功能的趋化因子CheY,以及伯氏疏螺旋体黏附分子跨膜蛋白P66。CheY是伯氏疏螺旋体首次从蛋白质水平上鉴定出来的趋化调节因子。本研究推测病原体在从媒介到宿主的传播过程中:上调表达代谢过程中的三个关键酶来加速繁殖以适应入侵宿主的需要,提高鞭毛马达蛋白和转向蛋白合成来增加其运动性和穿透性;上调P66的合成量增加与宿主动物相应受体的结合力来增加其定植能力,从而在宿主体内建立持久的感染。(4)本研究构建了可用于莱姆病活体成像动物模型的穿梭载体pBSV2-PflgB-LuxCDABE,但是对B.garinii型的转化未能成功,提示B.garinii型菌株的转化机制值得剖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侯振江;皮镇江;;莱姆病螺旋体实验室检查[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1999年02期
2 John F Bruno;William D McCaig;叶莺;林春芳;;一种高致病性伯氏疏螺旋体克隆株在欧洲和北美肆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年09期
3 姜理平;郑寿贵;莫世华;叶晓东;占利;王志刚;;浙江省在鼠形动物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年05期
4 杜勇,唐士元,吴晓明,张启恩;伯氏疏螺旋体在全沟硬蜱体内的分布与经卵传递[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0年06期
5 张泮河;张启恩;柴光军;刘玉堂;朱羽凡;;改进莱姆病螺旋体培养基的研究[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1年01期
6 于德山;耿震;蒋建祥;郝琴;陈建华;汪鹏;;甘肃省迭部县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年01期
7 杨吉飞;关贵全;牛庆丽;李有全;刘军龙;马米玲;任巧云;刘爱红;王子坚;杨朝霞;罗建勋;殷宏;;环介导恒温扩增对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10年06期
8 张启恩,叶振发,朱羽凡,张军,张泮河,李东国,刘玉堂,孔惟惟;从内蒙采集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0年05期
9 曲芬;;安全有效的莱姆病疫苗[J];传染病信息;1999年02期
10 ;螺旋体感染性皮肤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07年03期
11 王春生;万康林;杨修军;王博;张国芳;梁小平;郭建华;侯跃明;杨红;;吉林省平原地区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9年02期
12 肖国玲,郑理,徐洪涛,徐剑琨,严旭玲,刘光中,张哲夫,张金声,候学霞,张宝棠,胡家辉;江苏省首次从褐家鼠中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J];江苏医药;1993年12期
13 崔言顺,孙淑红;动物莱姆病的卫生检疫[J];肉品卫生;1997年11期
14 宝福凯;Erol Fikrig;;伯氏疏螺旋体传播过程中病原体、媒介、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英文)[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年03期
15 李永学;曾霞;廖国厚;廖安然;王树声;陆新;邓宁;;广西南宁市上尧码头首次发现莱姆病疫源地[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07期
16 蒋宝贵;褚宸一;曹务春;;伯氏疏螺旋体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年12期
17 田万春;;莱姆病[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93年01期
18 刘义;耿震;陈继永;侯学霞;宋春英;郝琴;于凤泰;张哲夫;贾艳合;赵志武;万康林;;天津市蓟县多发性神经炎患者血莱姆病螺旋体分离调查[J];天津医药;2008年05期
19 宝福凯;柳爱华;马海滨;吴娜;;莱姆关节炎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年05期
20 纪徐淮;;莱姆病的慢性神经系统病变[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庚渠;齐萌;黄磊;张素梅;马磊磊;菅复春;宁长申;张龙现;;两个不同鸡源贝氏隐孢子虫分离株对雏鸡致病牲比较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窦红涛;李若瑜;万哲;李然;孙旭光;;致病性镰刀菌的体外药敏实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赵梅勤;肖友伦;李玉蓉;邹丽芳;陈功友;;水稻条斑病细菌Ⅲ型分泌系统组分及致病性效应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勇;黄小琴;;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研究进展[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湘燕;于洋;何平;杨杨;胡宝瑜;聂一新;蒋秀高;郭晓奎;;钩体外膜蛋白编码基因LipL45和LipL41的保守性分布及其在不同致病株中的同源性分析[A];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梁萍;陈丹;黄艳花;覃连红;;紫背天葵青枯病研究初探[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泽霖;柴丽娜;杨大光;陈陆;;不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株致病力的比较试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曾博;王红宁;邹立扣;高荣;张安云;杨鑫;周英顺;徐昌文;;2008~2009年西南地区规模化猪场病原菌分离及耐药性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王俊杰;;致病性毛霉的分子生物学鉴定[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10 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朱德康;黄城;刘菲;周毅;郭宇飞;刘兆宇;方鹏飞;;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调查及新血清型的发现[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宝贵;我国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及感染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2 朱瑞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细胞克隆化毒在回鸡过程中致病性与VP2基因变异比较[D];扬州大学;2003年
3 徐彪;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病原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孙铂光;哈维氏弧菌VHH溶血素作用机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司有辉;谷氨酰胺合成酶GlnA及其转录调节因子GlnR对2型猪链球菌致病力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6 陈孝仁;大豆疫霉侵染早期机制的分子解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郝志敏;玉米大斑病菌G蛋白和磷脂酶C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刘金林;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毒素ApxIV的致病性及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段鸿元;新型呼肠病毒BYD1株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其与致病性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10 王教瑜;稻瘟病菌MGTA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小艳;鸡毒支原体重庆分离株致病性及膜蛋白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郁斌;禽副粘病毒Ⅰ型鸽源分离株融合蛋白基因克隆、测序及致病性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3 梁莹;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与致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鉴定[D];广西大学;2004年
4 陈长卿;大豆疫霉的分子检测及游动孢子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赵智杰;洛阳市猪球虫感染情况调查和优势种致病性及治疗试验[D];吉林大学;2005年
6 陈晓;稻瘟病菌两个假定的Rho GTP酶激活蛋白的功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7 刘辉;烟草赤星病菌角质酶的纯化、性质及在致病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8 季宏铁;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与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生物学杂交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9 姚子颖;野油菜黄单胞菌8004菌株wxc基因簇的功能分析[D];广西大学;2005年
10 陈继圣;稻瘟病菌Rho族同源蛋白RAC1功能分析及相关信号途径初探[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进;日本开发出鸡流感早期检测系统[N];农民日报;2009年
2 中国消费者报 顾艳伟 李青山;海水鱼查出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3 远征;猪链球菌病[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4 岑烈芳;现行人禽流感的诊疗方案有“姑息养凶”之嫌[N];健康报;2006年
5 实习记者 刘海霞;地区畜牧业良性发展[N];吐鲁番报(汉);2006年
6 秦春娥;牛相异尿原体及其致病性[N];中国畜牧报;2004年
7 高彦生;马来西亚半岛发生高效致病性禽流感(续报6)[N];中国畜牧报;2004年
8 记者 葛进;鸡流感早期检测系统在日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9 记者 王新丽;一些小饭店用卷筒手纸充餐纸[N];长春日报;2006年
10 记者郑灵巧;“甲流”病毒遗传学特征为低致病性[N];健康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