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八种昆虫对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的研究

黄恩炯  
【摘要】: 昆虫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系统,能够识别环境中的各种气味挥发物,触角是其主要的嗅觉器官。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技术是快速检测昆虫触角对气味反应活性和敏感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测定方法。近年来,已有多个研究小组尝试将EAG技术拓展至利用昆虫触角作为生物传感器检测环境中的特异性气味物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这对于利用EAG技术监测环境中的靶标气味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是分别从蓖麻和相思豆种子中提炼出来的高毒植物毒素蛋白,其生产原料来源广泛,提取制备方法简便,因此,一旦被混入食物和饮水中或用于破坏活动,将对人类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本课题测定了棉铃虫、小菜蛾、亚洲玉米螟、甜菜夜蛾、柞蚕、熊蜂工蜂、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8种不同昆虫对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的EAG及行为反应,通过比较分析同种昆虫对不同毒素以及不同昆虫对同一种毒素的EAG值,探讨不同昆虫触角对靶标毒素的敏感性和选择性,以期能筛选出对靶标毒素高度敏感的昆虫触角,为将来根据EAG原理,利用昆虫触角的敏感性监测环境中的生物毒素,做出早期预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同种昆虫对不同毒素的EAG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毒素均能诱发测试昆虫产生一定的EAG反应。除熊蜂外(F=1.135,P=0.352),其他昆虫对供试毒素产生的EAG值与对照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供试毒素中,ARA刺激柞蚕产生的EAG值最大(-0.310±0.039 mV),相思豆粗毒诱发小菜蛾产生的EAG值最大(♀:-0.831±0.056 mV;♂:-0.901±0.061 mV),除此之外,蓖麻粗毒对其他昆虫产生的EAG值均为最大,说明蓖麻粗毒对大部分测试昆虫的电生理活性最强。其中,德国小蠊对蓖麻粗毒产生的的EAG值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熊蜂和棉铃虫对供试毒素EAG值间的差异彼此无统计学意义(P0.05);玉米螟雌蛾对供试毒素EAG值间的差异彼此无统计学意义,雄蛾对蓖麻粗毒的EAG值与相思豆粗毒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他毒素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甜菜夜蛾雌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值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虫除了与相思豆粗毒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美洲大蠊雌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值与A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雄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值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8种昆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反应 8种昆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反应值介于:-(0.254±0.018)~-(0.852±0.098) mV。其中,美洲大蠊EAG值最小(♀:-0.254±0.018 mV,♂: -0.319±0.017 mV),说明供试昆虫中美洲大蠊对蓖麻粗毒的EAG反应最不敏感。 3.8种昆虫对RTA的EAG反应 8种昆虫对RTA的EAG反应值介于:-(0.383±0.087)~-(0.768±0.061) mV。其中,小菜蛾的EAG值最大(♀:-0.768±0.061 mV,♂:-0.721±0.076 mV),说明供试昆虫中小菜蛾对RTA的EAG反应最敏感。 4.8种昆虫对相思豆粗毒的EAG反应 8种昆虫对相思豆粗毒的EAG反应值介于:-(0.225±0.004)~-(0.901±0.091) mV。其中,美洲大蠊最小(♀:-0.225±0.004 mV,♂:-0.251±0.015 mV),小菜蛾的EAG值最大(♀:-0.831±0.056 mV,♂:-0.901±0.091 mV),而且显著高于其他昆虫(P0.05),说明小菜蛾对相思豆粗毒最为敏感。 5.8种昆虫对ARA的EAG反应 8种昆虫对ARA的EAG反应值介于:-(0.209±0.008)~-(0.702±0.080) mV。其中,美洲大蠊最小(♀:-0.209±0.008 mV,♂:-0.218±0.005 mV),小菜蛾的EAG值最大(♀:-0.626±0.040 mV,♂:-0.702±0.080 mV),而且显著高于其他昆虫(P0.05),说明小菜蛾对ARA最为敏感。 6.昆虫性别对EAG反应的影响 小菜蛾、德国小蠊、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铃虫5种昆虫的雌虫对测试毒素的EAG值均大于雄虫,但除了甜菜夜蛾外(F=6.557,P=0.012),其他昆虫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洲大蠊雄虫对测试毒素的EAG值大于雌虫,而且性别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4.636,P=0.034)。 7.昆虫EAG的剂量反应 在测试的剂量范围内,供试昆虫均能产生EAG反应,提示供试昆虫对供试毒素的反应阈值大体接近,但不同昆虫和性别间的反应趋势存在一定差异。柞蚕雌虫的EAG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剂量反应曲线大致呈“S”形;小菜蛾雄虫对供试毒素产生的EAG值均比雌虫大,说明小菜蛾雄虫触角对供试毒素更为敏感。熊蜂工蜂对蓖麻粗毒、RTA、相思豆粗毒的EAG反应同样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但对ARA的EAG反应在10.0 ng剂量处达到最大值,之后尽管剂量再增加,EAG值开始降低,反映了其触角对ARA的感受极限;其他昆虫的反应趋势同样因种类和性别而不尽相同,只是触角的感受极限有所差异,即达到最大值的剂量不同。 8.昆虫对不同毒素的嗅觉行为反应 德国小蠊对RTA的行为反应最明显,而且雌雄个体间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F=7.324, P=0.014);小菜蛾对相思豆粗毒的行为反应最明显,其他昆虫均对蓖麻粗毒有明显的行为反应,而且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除甜菜夜蛾和柞蚕雌虫EAG反应与嗅觉行为结果不一致外,其他供试昆虫的EAG反应与嗅觉行为试验结果均一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利春,王景林;相思豆毒素研究及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4年02期
2 钟玉绪,应翔宇,李丽琴,陈乐贵,杨廷松,郭胜清,林福生;相思豆毒素的内化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3年04期
3 钟玉绪,应翔宇,李延生,李丽琴,张守兰,林福生;相思豆毒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3年04期
4 周凌兰;苏云杉;向述天;;相思豆中毒胸腹部CT影像表现一例[J];放射学实践;2018年06期
5 褚玲玲;伍芬淑;;1例相思豆中毒的救治体会[J];重庆医学;2008年22期
6 沃露燕;;等待发芽[J];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08年06期
7 董小龙;版纳和尚相思豆[J];税收与社会;1997年05期
8 龙旦城;;绿色的情韵——读何津诗集《相思豆》[J];社会科学探索;1989年02期
9 苗积生;吴吉勇;沈毅;黄利群;谈立松;;相思豆毒素及其两个肽链的分离纯化[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7年04期
10 甘钟墀,杨鹊,何园;相思子中相思豆碱的药理研究[J];中药材;1994年09期
11 蔡连捷;相思树,相思豆[J];生物学教学;2003年07期
12 唐文熠;;亲情创造了奇迹[J];读与写(小学中高年级版);2011年01期
13 郭京艳;;相思豆毒素中毒小鼠分子毒理的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药业;2007年15期
14 李星涛;;田野(组诗)[J];少年文艺(上旬版);2013年11期
15 王文慧;杨怀林;闻鸣;王寅亮;;3种化学物质对昆虫的趋避与吸引作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Z1期
16 李玲;迟德富;裴永强;张振;张琦;王广利;李小灿;;寄主挥发物对青杨脊虎天牛EAG和行为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17 余雁;汪亚文;赵从敏;周薇;;1例相思豆中毒合并急性肾损伤病人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20年14期
18 阎雄飞;刘永华;王亚文;李刚;景瑞;杨亚洁;;枣飞象对枣树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J];昆虫学报;2020年08期
19 曹丽娟;刘强;朱耿平;李敏;陈艳萍;陈易彤;谢晓;;红缘天牛对沙棘7种挥发物的EAG和嗅觉行为反应[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20 王保新;杨桦;杨伟;杨春平;蔡艳;周梦;何晓华;;云斑天牛对10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J];应用昆虫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文霞;冯宝荣;费景兰;;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成功救治相思豆中毒一例报告[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纪亮;张文斌;李馨;冯淑芬;叶刚;韦宏成;龚晓兵;;CRRT联合血液灌流成功救治相思豆中毒1例报道[A];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7年
3 李胜振;张文娟;熊梅;朱芬;;调节昆虫产卵行为的化学物质研究进展[A];华中昆虫研究(第十卷)[C];2014年
4 李慧玲;原国辉;范荫荫;李洋洋;王琼;李为争;;昆虫的经历依赖性行为变化研究进展[A];华中昆虫研究(第九卷)[C];2013年
5 孙茂;;微小昆虫飞行的力学机理[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金杏宝;;鸣虫和昆虫保护[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崔莹莹;顾俊杰;郭银霞;李永军;BTHOUX Olivier;刘玉双;任东;;晚石炭世下河沿昆虫群—中国最早的有翅昆虫[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芝利;;北京昆虫学会会员之歌[A];“回眸六十年,再创新局面”——北京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刊[C];2010年
9 虞国跃;;中国已知昆虫超10万种[A];北京昆虫学会通讯(第23期)[C];2011年
10 张芝利;;北京昆虫学会会员之歌[A];北京昆虫学会通讯(第23期)[C];2011年
11 陈宁同;刘安西;;《昆虫电生理学实验研究法》简介[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12 尤其伟;周尧;;昆虫趣味会回忆录(二则)[A];纪念六足学会创建八十周年、江苏省昆虫学会四十周年论文集粹[C];2000年
13 任顺祥;肖燕;邱宝利;;寄生物和病原菌诱导的昆虫行为改变[A];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4 汤建国;;昆虫虫源性质研究方法综述[A];2003’江西省昆虫、植保、植病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5 居卫东;;“昆虫趣味会”始末[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6 徐明;余永亮;童秉纲;;昆虫柔性翼挥拍运动的面元法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7 张涛;尹新明;;昆虫脂肪酸及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A];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8 赵斯奇;宋思洋;张景海;张嵘;;昆虫免疫系统中丝氨酸蛋白酶的研究综述[A];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19 孙雅杰;陈瑞鹿;;东北迁飞场春季空中飞行昆虫分布初探[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20 熊正燕;周琼;余定椿;;昆虫肠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黄恩炯;八种昆虫对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2 黄世国;基于图像的昆虫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董巨莹;蓖麻毒素的毒作用及其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4 胡劲松;昆虫柔性翼的本构关系及静动力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张云慧;东北与华北地区迁飞昆虫的垂直昆虫雷达监测与虫源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6 谢令德;中国蟋蟀总科昆虫发声器及鸣声时域特征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许娜;重组蓖麻毒素B链调节免疫细胞活化及其对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8 鲍麟;昆虫翼柔性变形的力学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9 刘金文;典型农田用地管理方式下东北黑土区益害昆虫关系及生物多样性格局研究[D];吉林大学;2022年
10 王寅亮;部分种类昆虫声学(直翅目)及嗅觉通讯(双翅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11 封洪强;华北地区空中昆虫群落及昆虫季节性迁移的雷达观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12 彭金英;植物和昆虫相互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13 张懿熙;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组成及其药理学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4 孙月琴;双条杉天牛成虫的感受器及对侧柏挥发物的行为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5 李建光;光肩星天牛对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1年
16 张赞;昆虫转录组数据质量评估及信号通路的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7 李紫文;昆虫水平基因转移的鉴定与分析[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利春;a型重组相思豆毒素A、B链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生物活性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邵巾倩;自然教育中儿童对昆虫认知和情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20年
3 范智慧;昆虫赋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4 阮芳;虚拟现实三维场景中的昆虫运动仿真[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陈宝安;江苏省昆虫局与农业病虫害防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6 焦鹏燕;重组蓖麻毒素RTA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7 李春宏;蓖麻毒素的检测及其在靶向抗肿瘤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8 边红;糖基化修饰对蓖麻毒素A链毒性影响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9 柴绍明;蓖麻毒素B链可溶性表达及其工艺优化、纯化[D];延边大学;2017年
10 陈春;溶酶体参与蓖麻毒素A链降解途径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1 刘琼;构建表达蓖麻毒素A链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研究蓖麻毒素A链的细胞内转运途径[D];浙江大学;2006年
12 邹立波;蓖麻毒素的提取和纯化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3 王晟博;高分辨率昆虫雷达目标运动参数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4 程小梅;基于图像的昆虫识别研究与设计[D];西北大学;2008年
15 葛利萍;1、蓖麻毒素A链蛋白的表达、纯化与生物学活性测定 2、抗蓖麻毒素A链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6 陈永对;1、重组蓖麻毒素A链蛋白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的测定 2、芋螺毒素M Ⅶ A基因的融合表达及其镇痛活性的测定[D];浙江大学;2004年
17 代美;扫描昆虫雷达数据分析系统的研发和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8 毕锐;昆虫多糖对水稻促生长增抗逆效果及其机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19 王顺涛;重组蓖麻毒素A链拮抗分子的设计[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20 吴学峰;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李天畅;研究发现昆虫求偶也“送礼”[N];中国科学报;2022年
2 本报记者 陈玺撼;申城“昆虫旅馆”与日俱增[N];解放日报;2022年
3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中学教师 杨明明;小昆虫 大世界[N];语言文字报;2021年
4 本报记者 张宣;中科院南古所发现1亿年前昆虫界的“演员”[N];新华日报;2022年
5 唐凤;澳洲昆虫筑屋抗旱[N];中国科学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李洁尉 通讯员 唐飞燕;昆虫——可持续蛋白的来源[N];中国科学报;2013年
7 记者 张晔;一亿年前,昆虫求偶就流行送礼[N];科技日报;2022年
8 赵熙熙;科学家绘制3亿年前昆虫3D肖像[N];中国科学报;2012年
9 群芳;角蜣螂是最有劲的昆虫[N];科学时报;2010年
10 通讯员 姚丹 本报记者 嵇刊;走!去探索神秘的昆虫世界[N];江苏科技报;2022年
11 记者 崔雪芹;研究揭秘雄性昆虫求偶“密码”[N];中国科学报;2022年
12 记者 何冬健 通讯员 柯溢能 周玮;探究昆虫“恋爱” 细看“时间晶体”[N];浙江日报;2022年
13 记者 汤广花;《身边的昆虫》带读者认识奇妙的昆虫世界[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年
14 记者 张梦然;昆虫“沟通交流”的最早证据找到[N];科技日报;2021年
15 本报特约记者 王颖;日本街头有不少昆虫食品售卖机[N];环球时报;2021年
16 本报记者 唐凤;听!昆虫分泌物能“唱歌”[N];中国科学报;2021年
17 本报记者 叶真 见习记者 谢诗涵;一亿年前食毛类昆虫就已经出现[N];新华日报;2019年
18 记者 刘霞;50万种昆虫面临灭绝 人为活动是“罪魁祸首”[N];科技日报;2020年
19 文乐乐;昆虫翅或由腿进化而来[N];中国科学报;2020年
20 本报记者 王方 通讯员 许天颖;昆虫:被低估的全球“移民”潮[N];中国科学报;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