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昆虫对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的研究
【摘要】:
昆虫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系统,能够识别环境中的各种气味挥发物,触角是其主要的嗅觉器官。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EAG)技术是快速检测昆虫触角对气味反应活性和敏感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测定方法。近年来,已有多个研究小组尝试将EAG技术拓展至利用昆虫触角作为生物传感器检测环境中的特异性气味物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这对于利用EAG技术监测环境中的靶标气味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是分别从蓖麻和相思豆种子中提炼出来的高毒植物毒素蛋白,其生产原料来源广泛,提取制备方法简便,因此,一旦被混入食物和饮水中或用于破坏活动,将对人类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本课题测定了棉铃虫、小菜蛾、亚洲玉米螟、甜菜夜蛾、柞蚕、熊蜂工蜂、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8种不同昆虫对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的EAG及行为反应,通过比较分析同种昆虫对不同毒素以及不同昆虫对同一种毒素的EAG值,探讨不同昆虫触角对靶标毒素的敏感性和选择性,以期能筛选出对靶标毒素高度敏感的昆虫触角,为将来根据EAG原理,利用昆虫触角的敏感性监测环境中的生物毒素,做出早期预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同种昆虫对不同毒素的EAG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毒素均能诱发测试昆虫产生一定的EAG反应。除熊蜂外(F=1.135,P=0.352),其他昆虫对供试毒素产生的EAG值与对照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供试毒素中,ARA刺激柞蚕产生的EAG值最大(-0.310±0.039 mV),相思豆粗毒诱发小菜蛾产生的EAG值最大(♀:-0.831±0.056 mV;♂:-0.901±0.061 mV),除此之外,蓖麻粗毒对其他昆虫产生的EAG值均为最大,说明蓖麻粗毒对大部分测试昆虫的电生理活性最强。其中,德国小蠊对蓖麻粗毒产生的的EAG值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熊蜂和棉铃虫对供试毒素EAG值间的差异彼此无统计学意义(P0.05);玉米螟雌蛾对供试毒素EAG值间的差异彼此无统计学意义,雄蛾对蓖麻粗毒的EAG值与相思豆粗毒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他毒素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甜菜夜蛾雌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值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虫除了与相思豆粗毒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美洲大蠊雌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值与A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雄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值与其他毒素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8种昆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反应
8种昆虫对蓖麻粗毒的EAG反应值介于:-(0.254±0.018)~-(0.852±0.098) mV。其中,美洲大蠊EAG值最小(♀:-0.254±0.018 mV,♂: -0.319±0.017 mV),说明供试昆虫中美洲大蠊对蓖麻粗毒的EAG反应最不敏感。
3.8种昆虫对RTA的EAG反应
8种昆虫对RTA的EAG反应值介于:-(0.383±0.087)~-(0.768±0.061) mV。其中,小菜蛾的EAG值最大(♀:-0.768±0.061 mV,♂:-0.721±0.076 mV),说明供试昆虫中小菜蛾对RTA的EAG反应最敏感。
4.8种昆虫对相思豆粗毒的EAG反应
8种昆虫对相思豆粗毒的EAG反应值介于:-(0.225±0.004)~-(0.901±0.091) mV。其中,美洲大蠊最小(♀:-0.225±0.004 mV,♂:-0.251±0.015 mV),小菜蛾的EAG值最大(♀:-0.831±0.056 mV,♂:-0.901±0.091 mV),而且显著高于其他昆虫(P0.05),说明小菜蛾对相思豆粗毒最为敏感。
5.8种昆虫对ARA的EAG反应
8种昆虫对ARA的EAG反应值介于:-(0.209±0.008)~-(0.702±0.080) mV。其中,美洲大蠊最小(♀:-0.209±0.008 mV,♂:-0.218±0.005 mV),小菜蛾的EAG值最大(♀:-0.626±0.040 mV,♂:-0.702±0.080 mV),而且显著高于其他昆虫(P0.05),说明小菜蛾对ARA最为敏感。
6.昆虫性别对EAG反应的影响
小菜蛾、德国小蠊、玉米螟、甜菜夜蛾、棉铃虫5种昆虫的雌虫对测试毒素的EAG值均大于雄虫,但除了甜菜夜蛾外(F=6.557,P=0.012),其他昆虫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洲大蠊雄虫对测试毒素的EAG值大于雌虫,而且性别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4.636,P=0.034)。
7.昆虫EAG的剂量反应
在测试的剂量范围内,供试昆虫均能产生EAG反应,提示供试昆虫对供试毒素的反应阈值大体接近,但不同昆虫和性别间的反应趋势存在一定差异。柞蚕雌虫的EAG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剂量反应曲线大致呈“S”形;小菜蛾雄虫对供试毒素产生的EAG值均比雌虫大,说明小菜蛾雄虫触角对供试毒素更为敏感。熊蜂工蜂对蓖麻粗毒、RTA、相思豆粗毒的EAG反应同样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但对ARA的EAG反应在10.0 ng剂量处达到最大值,之后尽管剂量再增加,EAG值开始降低,反映了其触角对ARA的感受极限;其他昆虫的反应趋势同样因种类和性别而不尽相同,只是触角的感受极限有所差异,即达到最大值的剂量不同。
8.昆虫对不同毒素的嗅觉行为反应
德国小蠊对RTA的行为反应最明显,而且雌雄个体间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F=7.324, P=0.014);小菜蛾对相思豆粗毒的行为反应最明显,其他昆虫均对蓖麻粗毒有明显的行为反应,而且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除甜菜夜蛾和柞蚕雌虫EAG反应与嗅觉行为结果不一致外,其他供试昆虫的EAG反应与嗅觉行为试验结果均一致。
|
|
|
|
1 |
王利春,王景林;相思豆毒素研究及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4年02期 |
2 |
钟玉绪,应翔宇,李丽琴,陈乐贵,杨廷松,郭胜清,林福生;相思豆毒素的内化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3年04期 |
3 |
钟玉绪,应翔宇,李延生,李丽琴,张守兰,林福生;相思豆毒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3年04期 |
4 |
周凌兰;苏云杉;向述天;;相思豆中毒胸腹部CT影像表现一例[J];放射学实践;2018年06期 |
5 |
褚玲玲;伍芬淑;;1例相思豆中毒的救治体会[J];重庆医学;2008年22期 |
6 |
沃露燕;;等待发芽[J];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08年06期 |
7 |
董小龙;版纳和尚相思豆[J];税收与社会;1997年05期 |
8 |
龙旦城;;绿色的情韵——读何津诗集《相思豆》[J];社会科学探索;1989年02期 |
9 |
苗积生;吴吉勇;沈毅;黄利群;谈立松;;相思豆毒素及其两个肽链的分离纯化[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7年04期 |
10 |
甘钟墀,杨鹊,何园;相思子中相思豆碱的药理研究[J];中药材;1994年09期 |
11 |
蔡连捷;相思树,相思豆[J];生物学教学;2003年07期 |
12 |
唐文熠;;亲情创造了奇迹[J];读与写(小学中高年级版);2011年01期 |
13 |
郭京艳;;相思豆毒素中毒小鼠分子毒理的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药业;2007年15期 |
14 |
李星涛;;田野(组诗)[J];少年文艺(上旬版);2013年11期 |
15 |
王文慧;杨怀林;闻鸣;王寅亮;;3种化学物质对昆虫的趋避与吸引作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Z1期 |
16 |
李玲;迟德富;裴永强;张振;张琦;王广利;李小灿;;寄主挥发物对青杨脊虎天牛EAG和行为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
17 |
余雁;汪亚文;赵从敏;周薇;;1例相思豆中毒合并急性肾损伤病人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20年14期 |
18 |
阎雄飞;刘永华;王亚文;李刚;景瑞;杨亚洁;;枣飞象对枣树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J];昆虫学报;2020年08期 |
19 |
曹丽娟;刘强;朱耿平;李敏;陈艳萍;陈易彤;谢晓;;红缘天牛对沙棘7种挥发物的EAG和嗅觉行为反应[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
20 |
王保新;杨桦;杨伟;杨春平;蔡艳;周梦;何晓华;;云斑天牛对10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J];应用昆虫学报;201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