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分枝杆菌噬菌体D29应用于耐药结核病治疗的探索性研究

杨文慧  
【摘要】: 近年来,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数量不断增多,尤其耐多药结核病(MDR-TB)和超级耐药结核病(XDR-TB)的出现使一线结核病药物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全球结核病的有效控制面临着耐药结核菌的重大挑战。噬菌体及其裂解酶在其它菌属耐药性治疗上的成功报道提示,可以裂解结核分枝杆菌的分枝杆菌噬菌体D29具有治疗结核病的潜在价值。 已有研究表明给药方式是噬菌体治疗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建立噬菌体D29气溶胶动物口鼻暴露模型,探讨气溶胶给药途径的药物输送效率以及噬菌体D29进入靶器官后的代谢规律,同时对噬菌体D29在各种给药途径下的免疫原性、安全性进行研究。 噬菌体裂解酶经纯化后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是近年来噬菌体治疗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未见分枝杆菌噬菌体裂解酶治疗的有关报道,已鉴定出裂解酶的噬菌体也仅有一株,本研究试图鉴定出噬菌体D29的裂解酶基因,为其将来在耐药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奠定研究基础。 研究内容: 1.建立噬菌体D29气溶胶豚鼠口鼻暴露模型; 2.以滴鼻法为参照,评价气溶胶途径输送目标药物至豚鼠肺部的效率; 3.研究噬菌体D29在豚鼠靶器官的代谢规律; 4.研究不同暴露途径下噬菌体D29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 5.对噬菌体D29裂解功能基因进行鉴定; 6.构建噬菌体D29裂解酶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方法: 1.噬菌体D29气溶胶豚鼠口鼻暴露模型的建立:将豚鼠按性别与体重均匀装入动物口鼻暴露装置的上下两层暴露筒中,使用DV40气溶胶发生器发生6×109PFU/ml噬菌体D29气溶胶。TSI3321气溶胶粒径分析仪监测暴露装置内所有气溶胶粒子分布情况,AGI-10液体冲击式采样器对暴露装置内的气溶胶粒子进行采集,Andersen二级采样器置于暴露装置外、气溶胶测试柜内,对柜内气溶胶进行采样,以监测暴露装置是否发生泄漏。气溶胶发生时间1h。双层培养计数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GI-10采样器所采样本中的噬菌体D29数量,计算暴露装置内噬菌体D29气溶胶粒子浓度。 2.气溶胶途径及滴鼻途径暴露豚鼠后分别于1h、8h、24h处死,解剖取其全肺及气管,制备肺组织匀浆液和气管浸润液,采用双层培养计数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中的噬菌体D29含量。比较气溶胶途径和滴鼻途径豚鼠噬菌体D29的摄入量,评价气溶胶途径的药物输送效率。对不同时间点噬菌体D29在肺部的活菌数和总菌数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噬菌体D29在豚鼠肺部的代谢规律。 3.噬菌体D29通过气溶胶(109PFU/ml发生液)、滴鼻(108PFU/50μl,108PFU/200μl)和皮下注射(108PFU/200μl)途径暴露豚鼠,同时设立气溶胶、滴鼻途径的7H9培养基、生理盐水对照。首周暴露两次,以后每周暴露一次,每周第七天采血,五周后处死豚鼠并进行解剖。观察和检定以下指标:动物一般情况;脏器肉眼病变程度;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噬斑减少中和实验测定血清中噬菌体D29的中和抗体效价;ELISA法检测血清IL-2、IL-4、IFN-γ含量。 4.在对噬菌体D29开放阅读框序列分析基础上,用PCR法从噬菌体D29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与裂解酶同源性较高的序列gene10,将其克隆入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质粒pUV15tetORm后,在耻垢分枝杆菌mc2155中进行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检测,对诱导培养菌进行混浊度测定、透射电镜观察以鉴定其裂解活性。将gene10克隆入pET28a,pQE80L大肠杆菌表达质粒,通过克隆位点的选择分别构建不含标签的pET28-gene10重组子和含His-tag标签的pQE80-gene10重组子,为噬菌体D29裂解酶在工程菌中的表达做准备。 5.TMHMM软件分析裂解酶基因相邻ORF,将有预测跨膜序列的开放阅读框gene11作为假定穿孔素基因,PCR法扩增其全长序列,将其克隆入pQE80L载体并在大肠杆菌M15中诱导其表达,对诱导培养菌进行混浊度测定,鉴定其裂解活性。结果: 1.DV40气溶胶发生器发生6×109PFU/ml噬菌体D29气溶胶后,其在暴露系统的气溶胶总粒子平均空气动力学直径为0.860±0.017μm, Andersen二级采样器采样1h后采样皿无噬菌体生长,说明无噬菌体气溶胶泄漏。双层琼脂培养计数法测定采样液的噬菌体平均含量为1.52×108±5.41×107PFU,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得的平均含量为4.33×108±4.27×107PFU,两种测量方法间无差异(P0.05)。通过采样液噬菌体D29含量计算出噬菌体D29气溶胶在暴露腔内浓度为6.19×109PFU/m3,豚鼠噬菌体D29气溶胶理论吸入剂量为2.38×105PFU。 2.根据噬菌体D29暴露豚鼠1h后的数据资料分析,气溶胶途径暴露动物,动物噬菌体呼吸系统总摄入量与暴露剂量无差别(P0.05),肺部噬菌体摄入量与暴露剂量无差别(P0.05),肺部噬菌体摄入量高于气管摄入量(P0.05)。滴鼻暴露途径动物噬菌体摄入量低于暴露剂量(P0.0001),肺部噬菌体摄入量高于气管摄入量(P0.05)。 3.对噬菌体D29暴露豚鼠1h、8h、24h的双层培养计数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1h时两种方法测得的噬菌体数无差别(P0.05),说明噬菌体还完全存活无明显死亡;8h、24h时,培养计数法噬菌体数低于定量PCR法(P0.05),表明活噬菌体和总噬菌体有显著差异。计算气溶胶组各时间点噬菌体在动物肺脏的失活率和清除率结果为:8h时噬菌体失活率99.19%,清除率27.08%;24h时噬菌体失活率99.99%,清除率95.19%。 4.噬菌体D29重复暴露豚鼠实验结果表明,在重复暴露5周的过程中,包括生理盐水滴鼻、生理盐水气溶胶暴露途径在内的豚鼠均有较高的死亡率(20%~100%),综合存活豚鼠体重增长、脏器病变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豚鼠的肺脏发生明显病变,导致豚鼠呼吸功能受到影响,出现死亡。但各组间的各项指标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5.噬斑减少中和抗体实验结果显示7H9培养基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豚鼠血清无噬菌体D29中和抗体产生;D29气溶胶组和D29滴鼻组在第7天产生低效价的中和抗体,第14天抗体效价下降,第21天之后无抗体产生;注射组产生了稳定的中和抗体,在第14天效价短暂下降后呈逐周递增趋势。各组动物血清中IL-2、IL-4、IFN-γ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动物血清的以上三种细胞因子含量与7H9培养基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6.通过酶切鉴定,成功构建了重组穿梭质粒pUV-gene10并使gene10在耻垢分枝杆菌中获得表达,表达产物能有效降低宿主菌培养液混浊度,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大部分宿主菌细胞壁不完整,细胞质流失,大量细胞破碎或形成空泡状结构。 7.通过酶切鉴定,成功构建了pET28-gene10、pQE80-gene10原核表达重组质粒。 8.通过酶切鉴定,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原核表达重组子pQE80-gene11并转化入大肠杆菌M15中,宿主菌诱导培养后吸光度的检测结果表明gene11表达产物具有明显的裂菌活性。 结论: 1.气溶胶途径具有高效的输送效率,绝大多数噬菌体D29气溶胶被直接输送入肺结核病的病灶区——肺部,并至少在1h内保持生物活性; 2.气溶胶途径、滴鼻途径引起的抗体中和反应明显轻于皮下注射途径; 3.噬菌体D29治疗、气溶胶途径给药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4.噬菌体D29的裂解酶基因为gene10,穿孔素基因为gene11; 5.成功构建了噬菌体裂解酶基因gene10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gene10、pQE80-gene10。 噬菌体D29气溶胶途径给药,有输送效率高,活性损伤小,引发免疫反应轻等特点,其在抗耐药结核菌治疗方面的应用值得期待;噬菌体D29裂解酶及穿孔素基因的鉴定为噬菌体裂解机制的研究、裂解酶应用于抗耐药结核菌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外无噬菌体D29气溶胶给药及噬菌体D29裂解功能基因的报导,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云;湛国林;;Ⅲ级安全柜特点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1年07期
2 鞠成;;两种生物武器:炭疽和鼠疫[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1年04期
3 张晓东;段蕴铀;王洪超;张月梅;;两种氧疗湿化方式对污染微生物及防腐剂传输规律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12期
4 孙南南;朱铭娟;蒋永凤;;氧驱雾化与超声雾化在儿科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19期
5 李小凤;许雅雅;任燕敏;;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暴露因素与安全防护[J];医疗装备;2011年09期
6 王文森;刘顺良;孙洁;尹晓飞;;复方次氯酸钠对坑道空气的消毒效果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年05期
7 刘红;;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医药;2011年04期
8 马翔;赵娟;谢晓晓;邹燕;丘利丹;钟丽妍;陈秋清;;一种细菌过氧化氢酶检测试剂的研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3期
9 胡云建;;检验医务工作者的个人防护[J];新疆医学;2011年06期
10 王静;胡琼华;徐佳卿;陈文静;郑凤梅;;COPD病人机械通气时振动和喷射雾化治疗的效果比较[J];全科护理;2011年21期
11 纪海泉;;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1年14期
12 李其德;;不同设备检测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的有效部位沉积量的比较[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6期
13 ;锐科技[J];中国企业家;2011年15期
14 杨秀华;黄山;许健;;重视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中危害风险评估在生物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1年23期
15 马新路;;甲型H1N1流感防治新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9期
16 冉蜀飞;乌木提;;口腔门诊交叉感染的预防[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9期
17 徐晨;夏昭林;;生物和化学恐怖制剂的特别报道[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年S1期
18 冷婵;王中梅;于磊;姚凤兰;汪德海;葛红卫;;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方法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1年07期
19 巢玲;万颖;;检验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对策[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年04期
20 王璐茜;邹秉杰;周国华;;PCR防污染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秀丽;;FTIR对气溶胶硫酸根离子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陈林;石广玉;王标;张鹏;;基于卫星资料的中国陆地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3 张美根;徐永福;浦一芬;张仁健;韩志伟;;东亚地区春季有机碳气溶胶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4 徐祥德;周秀骥;翁永辉;田国良;刘玉洁;颜鹏;丁国安;张玉香;毛节泰;邱红;;星载MODIS资料与地面光度计探测气溶胶变分场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袁蕙;Kenneth A.Rahn;庄国顺;;气溶胶单颗粒物化学的图像分析法[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城市气溶胶特性比较分析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7 任丽红;陈建华;王玮;孟凡;杨小阳;张仁健;;大气棕色云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进展[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吴水平;闫景明;张萌萌;王新红;袁中新;李宗璋;;大厦门湾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宋振鑫;邵亚平;;东亚沙尘气溶胶的数值模拟和预报[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戴若林;李念平;关军;付峥嵘;;空调系统维护管理对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慧;分枝杆菌噬菌体D29应用于耐药结核病治疗的探索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2 冯昭华;气溶胶微粒电动悬浮振荡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刘筱红;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同位素测定及其用于源解析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4 房文;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邓学良;卫星遥感中国海域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辐射强迫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温占波;分枝杆菌噬菌体D29气溶胶特性和动物气溶胶暴露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7 段菁春;广州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粒径分布和穗港大气颗粒中有机碳/元素碳的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8 毛敏娟;机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研制及大气气溶胶的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黄永健;大气气溶胶汞污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10 于兴娜;东亚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微观特性及表面化学反应对其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杰;利用新型全自动太阳光度计研究气溶胶光学和物理特性[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2 关军;通风空调系统中气溶胶微粒的流动特性与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3 裴永峰;质粒DNA的雾化及其吸入免疫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4 冯丹;生物战剂气溶胶施放损伤效应模型的建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5 刘校辰;气溶胶对暖云影响的数值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刘运席;新型多级冲击采样器性能验证及大气溶胶采集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7 张园明;微脉冲激光雷达飞行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秦世广;我国大陆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9 徐赤东;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采集系统研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高永亮;新型气溶胶灭火剂的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菲;中德开展气溶胶成分观测合作实验[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通讯员 李德恒;国内外学者探讨气溶胶研究[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记者 王敬涛 通讯员 陈建民;多国专家研讨气溶胶对气候变化影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京海集团推出气溶胶灭火装置[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郭薇;气溶胶污染空气又抵消温室效应[N];中国环境报;2009年
6 记者 孔岩;NASA发射卫星研究气溶胶对气候的作用[N];中国气象报;2011年
7 施安辉;微生物的分布[N];山东科技报;2002年
8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天水市公安局刑科所法医师 唐晓佩;开放式DNA实验室气溶胶污染一例[N];甘肃法制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小龙;地球还剩几条“命”[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