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布鲁氏菌膜蛋白组学研究及免疫蛋白的筛选鉴定

唐婕  
【摘要】: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二类传染病,主要引起人的波状热和慢性感染以及反刍动物的不育和流产。尽管布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细胞内的寄生机制、免疫机制,不同种宿主寄生的差异,以及布病的免疫预防问题等。随着细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通过研究分析细菌蛋白质的组成分布及功能,给揭示上述问题带来了福音。布鲁氏菌的膜蛋白具有促进对表面的黏附、转运溶质和营养进入细胞、输出蛋白和大分子、允许细胞间信号交换、感受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膜的稳定和维持细胞内相对于外周环境的高渗透压等功能。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分析布鲁氏菌膜蛋白,比较不同种间膜蛋白的差异、筛选鉴定免疫原性蛋白,对于研究布鲁氏菌的生物学分类、不同种间的关系,解释不同种宿主寄生的差异,从而挖掘布鲁氏菌毒力、免疫相关分子,阐明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进一步研发新型疫苗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用碳酸盐和新兼性离子去污剂方法成功地提取了布鲁氏菌的膜蛋白,进行2-DE分离,获得了很好的蛋白分离效果。在对布鲁氏菌不同种的强毒株544A和16M进行了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后发现,在pI 4.0~7.0,MW 6.5~100kDa的2-DE图谱中共发现130个差别表达的蛋白质点,液相串联质谱(LC-MS/MS)鉴定了31个蛋白点,获得23个ORF,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这些蛋白涉及能量转化生成、代谢相关酶、信号传导、细胞膜合成等。比较结果显示544A和16M虽同为布鲁氏菌的强毒株,但各自的膜蛋白表达显示其在宿主环境中的代谢机制有明显不同:1)两者通过不同的能量生成与转化功能蛋白表达上调,以供在恶劣的宿主细胞环境中逃逸生存,如544A的gabD、gltA、BruAb2_0325,16M的BMEI0386、BMEⅡ0394;2)通过氨基酸代谢途径544A有ureC在极酸环境的保护机制,16M有BMEⅠ1635在缺氮环境中的保护途径;3)在544A中发现甲基转移酶家族ubiG、假想ABC输送胞质糖结合蛋白、Omp31、过氧化氢环境中保护性酶ahpC、通用压力蛋白BruAb1_1942等蛋白上调,为其适应胞内生存环境提供了生存条件,其中ahpC、ureC为已知的布鲁氏菌毒力因子;在16M中上调的Dps已有研究证明其在16M、M5和Rev1不同的布鲁氏菌强弱毒株中表达差异显著,可能为潜在的毒力因子。4)另在两种菌中均发现有上调的假定蛋白,如544A的BruAb1_1052、BruAb2_0291,16M的BMEI1092,在其他发表的差异蛋白质组学文献中也发现了不同的假定蛋白,这些蛋白没有生物信息学的支持对其功能无法预测,但暗示着布鲁氏菌中有很大一部分假定蛋白在它的胞内生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标准强毒株不同的致病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有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同时对544A的膜蛋白用布鲁氏菌临床阳性牛、羊血清进行了免疫蛋白质组学研究。在pI 4.0~7.0,MW 6.5~100kDa的2-DE窗口上,共发现19个共同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点,通过LC-MS/MS质谱分析和Mascot检索,获得19个ORF。19个蛋白中验证了一部分已知的免疫原性蛋白,也新发现了一部分免疫原性蛋白的,如gltA、ubiG、fabA、gap等,其中ubiG、BruAb1_1617、dadA为本研究中544A和16M的表达差异蛋白,猜测是可引发免疫应答的毒力因子。优选了5个蛋白基因进行PCR引物设计和扩增,在544A、16M和各自疫苗株S19、M5中均有这5个免疫相关蛋白基因的扩增,高的种间同源性和免疫原性提示这些蛋白可用于诊断和多肽疫苗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严孝金;李锋;秦立廷;李倩倩;韩翠晓;冯舵;王笑梅;高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5蛋白跨膜区的敲除及可溶性原核表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2 於剑;密金玲;艾必燕;黄家政;聂奎;;大肠杆菌菌蜕制备的初步研究[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1年01期
3 王万能;陈国平;胡宗利;;细胞膜中的功能筏及膜穴系统[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董国福;吴可;;生物大分子EPR距离测量方法应用新进展[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1年02期
5 潘欣;蔡家麟;李广波;李晗;陈龙;吴鉴今;;TassC结合过氧化物酶体对早期受染巨噬细胞内的鼠伤寒沙门菌的影响[J];微生物学杂志;2011年03期
6 王景龙;张瑞;王兴龙;;细菌IV型分泌系统结构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7 赵忠鹏;闫芳;吉文汇;罗德炎;刘鑫;邢丽;段跃强;杨鹏辉;师秀敏;李仲;王希良;;运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羊种布鲁氏菌免疫反应性蛋白[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年09期
8 陈茜;吴仲南;杜永均;诸葛启钏;;斜纹夜蛾嗅觉受体基因Ⅱ的表达谱分析[J];昆虫学报;2011年08期
9 程旭红;孙青;姚玉峰;周爱萍;赵英伟;;Rv1272和Rv1273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7期
10 张智印;陶冶;;同步辐射圆二色谱及其在糖生物学及生物分子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2011年07期
11 吕中贤;马为民;;几种蓝藻光合NAD(P)H脱氢酶复合体研究的新进展[J];生命科学;2011年08期
12 孙瑞雪;徐田华;刘成;杨春虹;;应用定点突变改善高等植物光系统Ⅱ大量捕光天线的热稳定性[J];生物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13 汤鑫;万家余;鞠传静;李莎;郝镯;刘文森;李忠义;孟轲音;张晓晶;刘林娜;沈景林;马永和;钱军;;PrP(D178N)无细胞表达、抗原性及结构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年09期
14 程振涛;岳筠;周碧君;许乐仁;王开功;文明;李永明;;羊痘病毒P32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08期
15 王荥;徐惠成;;Notch信号通路对干细胞分化的影响[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年04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斌;王玫;王长文;刘霞;;布鲁氏菌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A];动物检疫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谷文喜;钟旗;吴冬玲;何倩倪;热合木江 达吾提;叶峰;吐尔洪;李金平;赵兵;;七株布鲁氏菌VirB8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曾政;于三科;王希良;;布鲁氏菌17.3kDa蛋白的表达及免疫效果研究(英文)[A];全国首届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丁家波;杨宏军;康孟佼;程君生;毛开荣;蒋玉文;;布鲁氏菌在豚鼠和奶牛体内诱导的抗体水平和变态反应强度相关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文娟;吴清民;林怀樱;任婕;刘文晓;杨羽;王晓夏;;羊布鲁氏菌转座子突变株文库构建及毒力基因的初步鉴定[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潘文;李珊珊;赵明秋;琚春梅;陈金顶;;新型可视化LAMP检测布鲁氏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潘文;李珊珊;赵明秋;琚春梅;陈金顶;;新型可视化LAMP检测布鲁氏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潘文;李珊珊;赵明秋;琚春梅;陈金顶;;新型可视化LAMP检测布鲁氏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赵茜;吴清民;任婕;牛建蕊;杨羽;刘文晓;王晓夏;刘文娟;;流产布鲁氏菌转座子突变株文库构建及毒力基因的初步鉴定[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邱昌庆;;OIE推荐的牛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媛;吉林省布鲁氏菌流行株种属鉴定及其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辉;羊种布鲁氏菌感染胚胎滋养层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3 陈燕芬;布鲁氏菌中国分离株遗传多态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杨艳玲;羊布鲁氏菌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免疫候选抗原的筛选与鉴定[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忠鹏;布鲁氏菌毒力、免疫相关分子的筛选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6 乔凤;外膜蛋白Omp25在布鲁氏菌毒力及免疫保护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玉飞;IV型分泌系统调控布鲁氏菌胞内生存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8 曲勍;QS系统VjbR在布鲁氏菌胞内生存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朱才众;布鲁氏菌噬菌体裂解酶基因表达、生物活性鉴定及裂菌动力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10 潘勇;原子力显微镜在人工磷脂双分子层、膜蛋白和成纤维细胞的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婕;布鲁氏菌膜蛋白组学研究及免疫蛋白的筛选鉴定[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2 杨毅;不同种型布鲁氏菌进化中基因获得与缺失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3 孙春辉;羊布鲁氏菌16M感染巨噬细胞膜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高洪霞;不同血清学方法检测牛羊布鲁氏菌疫苗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的比较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芳毓;布鲁氏菌毒力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勇;布鲁氏菌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在疫苗保护性评价中的初步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7 童永亮;牛型布鲁氏菌苹果酸脱氢酶酶学性质及其免疫学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付景丽;靶向化布鲁氏菌树突状细胞疫苗的试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于爽;应用B.melitensis 16M单克隆抗体建立布鲁氏菌UPT诊断试纸条检测体系[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孟茹;布鲁氏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与血清快速诊断试纸的初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袁志勇;别让动物把布鲁氏菌传给你[N];科技日报;2010年
2 晓艳;布鲁氏菌疫苗仅能对抗肝脾感染[N];医药经济报;2002年
3 竹青;二次污染尚存何谈奶源卫生[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年
4 谭英;当心猫狗影响家人健康[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5 通讯员 严鞠;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两项科研成果获州科技进步奖[N];博尔塔拉报;2008年
6 中国兽药监察所副研究员 毛开荣;“九五”期间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治成绩显著[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0年
7 李有祥;奶源二次污染 令人心惊[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刘宝亮;中国乳业期待浴火重生[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9 张玉谍;群众关注的热点就是办实事的重点[N];辽宁日报;2008年
10 主任医师 王振坤;布氏杆菌病引起关注[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