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冠状病毒PLpro蛋白酶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摘要】:
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由29.7kb的正义、单链RNA组成,基因组的前2/3部分翻译两个大的复制酶多聚蛋白ppla和pplab。在木瓜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 PLpro)和3C样蛋白酶(Chymotrypsin-like protease,3CLpro)的作用下,将其切割成16个非结构蛋白(nsp1-16),16个非结构蛋白在内质网膜上组装成一个多功能的复制酶复合体。此复合体介导完成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结构基因的转录翻译。不同于其他已知冠状病毒编码两个木瓜样蛋白(PLP1和PLP2), SARS冠状病毒只编码一个木瓜样结构域PLpro。SARS PLpro特异性识别多聚蛋白ppla(pp1ab)N端nsp1-2、nsp2-3和nsp3-4之间的LXGG序列,参与1a(1ab)复制酶蛋白N端的切割加工并释放成熟产物nsp1, nsp2和nsp3。SARS冠状病毒PLpro蛋白酶结构与功能研究是近几年冠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SARS PLpro是由非结构蛋白nsp3编码,nsp3编码7个小的结构域,在PLpro的C端编码一跨膜域TM使PLpro定位在膜上。在PLpro与TM之间编码两个小的结构域NAB-G2M。PLpro由四个不同结构域组成,最开始的62个氨基酸形成一个独立的泛素样N末端结构域(Ubl)。其余三个组成一个伸展的右手结构包括掌心、拇指和指形结构域。本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首先构建了带有TM跨膜域的PLpro-TM重组质粒,并构建了缺失泛素样结构域(Ubl)和NAB-G2M结构域的重组质粒。其次,利用PCR定点突变技术将PLpro中与蛋白酶催化活性相关的三个关键氨基酸残基Cys-His-Asp突变为Ala,构建出三种酶活性缺失突变体。
经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SARS PLpro蛋白酶的高级结构与细胞内去泛素化酶HAUSP高度相似,因此,推测PLpro同样具有去泛素活性。为了验证此推测,本研究以SARS冠状病毒PLpro蛋白酶为研究对象,将HA-Ub与PLpro基因共转染HEK293T细胞,发现PLpro能显著减少细胞内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包括K63、K48修饰泛素形式)作用,此实验证实了PLpro具有体内DUB活性,利用同样方法,检测到带有跨膜域TM的PLpro同样具有DUB活性。并且缺失泛素样结构域(Ubl)和NAB-G2M的PLpro也都具有很强的DUB活性,提示Ubl和NAB-G2M结构域与PLpro的DUB活性无关;而PLpro蛋白酶催化活性相关位点突变后对其DUB活性有一定影响,提示PLpro的蛋白酶活性位点同样为去泛素活性的重要位点。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可被细胞膜上受体(TLR3)及胞内受体(RIG-I)所识别,募集下游衔接蛋白(IPS-1、ERIS、TRAF3等),活化的衔接蛋白再将信号传递给下游激酶IKKβ/IKKα激活NF-κB或通过激酶IKKε/TBK1激活1IRF3、IRF7等核转录因子,核转录因子入核启动干扰素基因的转录、翻译,从而上调细胞中的IFNβ表达。表达的干扰素与其受体结合,激活下游干扰素信号通路,最后翻译出上百种抗病毒蛋白来抑制病毒复制。以SARS冠状病毒为研究对象,将PLpro与IFNβ-luc报告基因质粒共转细胞,转染24h后利用Sendai病毒激活IFNβ通路,或利用共转通路中调节蛋白(如RIG-IN、IPS-1、IKKε、IRF3等)激活IFNβ通路,裂解细胞检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发现Sendai病毒或通路中调节蛋白都可明显激活IFNβ通路,而共转PLpro以后,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证明PLpro对IFNβ通路具有明显的负调节作用,是一种IFN拮抗分子。利用同样方法,检测到缺失泛素样结构域Ubl或NAB-G2M结构域的PLpro对干扰素通路仍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PLpro-TM的三种突变体C1651A、H1812A、D1826A抑制干扰素通路也很明显并具有剂量依赖性。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SARS PLpro可通过与转录因子IRF3相互作用并抑制其磷酸化和阻断其向胞核转运,从而抑制宿主干扰素表达。但最新研究证实,PLpro并不与IRF3直接相互作用,因此,SARS PLpro抑制宿主干扰素通路分子机制还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进一步对PLpro抑制干扰素通路的抑制机理方面进行探索。首先,利用Co-IP技术检测PLpro-TM与通路中蛋白的相互作用情况,将带有Flag标签的TRAF3、ERIS、TBK1、IKKε等通路中分子与带有V5标签的PLpro-TM共转HEK293T细胞,利用鼠抗Flag进行IP,兔抗V5进行检测,结果提示PLpro-TM可与TRAF3、ERIS、TBK1、IKKε相互作用。将两种带有不同的标签的TRAF3复合物中蛋白共转到HEK293T细胞中,在PLpro-TM存在与不存在的情况下,检测两蛋白的相互作用情况,以此方法检测到,PLpro-TM可以破坏TRAF3与TBK1、TRAF3与IKKε、ERIS与IRF3之间的相互作用,此结果提示,PLpro可通过阻断TRAF3复合体的形成而抑制IRF3的活化,从而抑制其二聚化入核上调干扰素的表达。除此之外,蛋白泛素化修饰是调节天然免疫应答的关键机制。泛素化修饰同磷酸化一样,是一种可逆的共价修饰,通过泛素化修饰可调节靶蛋白的稳定性、活性及细胞内定位等。泛素化修饰存在于天然免疫应答的各个时期。通路中许多分子如RIG-I、TRAF3、ERIS、IRF3等都可进行泛素化修饰,RIG-I的K63多聚泛素化修饰是活化下游IPS-1衔接蛋白的基础;TRAF3的K63多聚泛素修饰可介导激酶TBK1、IKKε活化,从而激活IRF3并上调干扰素的表达。那么,PLpro作为病毒编码的新型DUB对这些泛素化分子是否具有作用活性?本研究将通路中泛素化修饰分子RIG-I、TRAF3、ERIS、IRF3与泛素共转HEK 293T细胞,通过Co-IP实验可检测到几种蛋白的泛素化修饰,而共转PLpro-TM后,泛素化条带消失,提示PLpro-TM对上述分子都具有DUB活性。因此,本研究证明PLpro通过阻断TRAF3复合物的形成和对通路中关键调节蛋白的DUB活性而负调节抗病毒夫然免疫干扰素通路。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SARS冠状病毒PLpro除了具有经典的蛋白酶活性之外还具有许多新功能。第一,SARS冠状病毒PLpro蛋白酶是一种新型病毒编码的DUB。第二,SARS PLpro蛋白酶对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具有负调节作用,是一种新型干扰素拮抗分子。第三,SARS PLpro蛋白酶通过阻断TRAF3复合物的形成和对干扰素通路中调节蛋白的DUB活性而抑制干扰素的表达。本研究揭示了SARS PLpro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干扰素通路的新机制,为阐明病毒致病机理和研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
|
|
1 |
杨宇东;孙莉;陈忠斌;;SARS冠状病毒PLpro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0年01期 |
2 |
陈晓娟;杨宇东;孙莉;胡日查;邢雅玲;陈忠斌;;SARS冠状病毒PLpro蛋白酶对泛素样分子的DUB活性[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年07期 |
3 |
葛晨晨;尚超;张翠玲;芦静;李太元;李霄;金宁一;;新型冠状病毒PLpro的克隆、表达及其对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1年10期 |
4 |
薛云;冠状病毒蛋白酶结构有助于抗SARS药物的研制[J];现代医院;2004年02期 |
5 |
刘飞;冠状病毒主要蛋白酶M~(pro)(3CL~(pro))的结构——设计抗SARS药物的基础[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年03期 |
6 |
刘士勇,裴剑锋,陈浩,祝小雷,刘振明,马文喆,贺风雷,来鲁华;SARS冠状病毒主要蛋白酶结构模建及活性部位运动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S1期 |
7 |
孟娟丽;沈晓玲;谭文杰;;SARS冠状病毒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14年02期 |
8 |
李天舒,龙波,余佳,吴海燕,刘刚;SARS冠状病毒隐性感染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02期 |
9 |
祝丽萍,江相清,叶德泳;抗SARS药物设计的靶点——冠状病毒主蛋白酶[J];生命的化学;2005年01期 |
10 |
周世力,熊朝晖,冷文川,段淑敏,李德新,王健伟,梁米芳,卫灿东,喻子牛,金奇,侯云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蛋白的鉴定与分析[J];病毒学报;2003年04期 |
11 |
石嵘,马文丽,吴清华,张宝,宋艳斌,郭秋野,肖维威,王艳,郑文岭;用于SARS冠状病毒检测的60mer寡核苷酸基因芯片的设计及应用[J];科学通报;2003年12期 |
12 |
鄢心革,郑焕英,李杰,方苓,陈秋霞,李晖,万卓越,黄吉城,陆家海,林锦炎,余新炳,王一飞;不同温度对SARS冠状病毒抗原性灭活效果的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3年03期 |
13 |
周世力;SARS冠状病毒核蛋白的质谱鉴定[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4 |
蔡锦源;江晓燊;王志祥;顾觉奋;;SARS冠状病毒S蛋白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1年01期 |
15 |
刘俊丽;冯怡;李楚芳;曹诚;马清钧;;SARS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抑制胞质分裂和细胞增值[J];生物技术通讯;2006年02期 |
16 |
林剑萍,于永利,王丽颖;针对SARS冠状病毒S蛋白的RNAi设计[J];生物技术通讯;2004年04期 |
17 |
万佳,郝运伟,姜颖,贺福初;SARS冠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生命的化学;2004年05期 |
18 |
段金花,吴军,林立丰,裴福全,易建荣,卢文成,蔡松武;RT-PCR检测病媒生物SARS冠状病毒结果初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年05期 |
19 |
刁平,唐少文,殷继东,郑华英,唐力,王斌;一步法RT-PCR检测SARS冠状病毒技术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