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交互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新技术对慢性期脑卒中大脑可塑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1.验证脑机接口结合功能性电刺激(BCI-FES)在慢性期脑卒中康复中的可行性;2.研究脑机交互的中枢神经康复机制。
方法:将4名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分入BCI-FES训练组或单纯FES训练组,其中1名受试者在接受完第I阶段的BCI-FES训练后经过20周的洗脱期再次接受了第II阶段的单纯FES训练。每一阶段训练持续4周,40分钟/次,共20次。每阶段训练前、训练后各进行一次上肢运动功能评价,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检测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测,训练结束后4周再进行一次随访上肢运动功能评价。上肢运动功能评价包括患侧手最快抓握速度、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上肢主要肌群徒手肌力检查(MMT)、九孔柱测试、BoxBlock测试、Jebson-Taylor测试。fMRI检测包含“运动”、“想象”及“休息”刺激组块,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绘制脑激活图,计算激活体积及偏侧系数(LI)。对DTI扫描数据进行感兴趣区(ROI)的纤维走行描绘、各向异性分数(FA)值、FA指数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计算。
结果:1.MMT两组受试者训练后均无显著改善,患手最快抓握速度FES组平均值在训练后略下降,BCI-FES组平均值训练后升高,其余上肢功能检测两组受试者在训练后平均值均较训练前提高,且BCI-FES组各项平均提高值均高于FES组;2.BCI-FES组全部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项目的平均值在随访点也均表现出较训练前提高,除九孔柱测试外,其他评价项目的平均值均低于训练后测试值;3.全部受试者在患手真实运动及运动想象时大脑激活模式与正常人不同,表现为同侧初级运动区(M1)激活的增多,对侧M1激活的减少,以及更多次级运动区的参与;4.BCI-FES训练后受试者执行患手真实运动和运动想象时较训练前出现更多脑区的参与。单纯FES训练后则无明显的激活脑区增加;5.比较真实运动,运动想象有更多次级运动区的参与,而对于初级运动区的激发不如真实运动明显;6.BCI-FES训练及单纯FES训练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脑激活体积,而BCI-FES训练的增加程度要明显高于单纯FES训练;7.经过BCI-FES训练,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在执行瘫痪手任务(真实运动或运动想象)时,平均LI值提高,大脑激活平衡向损伤侧半球转移。而单纯FES训练后大脑激活平衡向损伤对侧半球轻度转移,平均LI值下降;8.全部受试者病灶周围区域白质纤维数量低于对侧半球相应区域,损伤侧半球内囊后肢区域白质纤维数量也低于对侧半球内囊后肢;9.BCI-FES训练后病灶周围区域及损伤半球内囊后肢区域白质纤维数量及完整性均较训练前提高,单纯FES训练则无此效应;10.全部BCI-FES组受试者病灶周围区域FA值及FA指数、病灶侧内囊后肢区域FA值及FA指数均在训练后有所提高,FES组受试者病灶周围区域FA值、FA指数训练后平均升高,但升高幅度低于BCI-FES组,病损侧内囊后肢FA值、FA指数则均下降;11.BCI-FES组病灶周围区域及损伤半球内囊后肢区域ADC值在训练后平均下降,单纯FES组则平均升高。12.训练前后,患手真实运动时的fMRI-LI的改变与病灶周围区域的FA值的改变(P=0.017,r=0.9412)及病灶侧半球内囊后肢区域FA值的改变(P=0.034,r=0.9065)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结论:1.BCI-FES应用于存在脑损伤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是可行的;2.BCI-FES康复训练新技术可促进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其改善要优于单纯FES治疗,且这种改善至少可以在训练结束后1个月仍有体现;3.BCI-FES技术可促进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重塑,这种重塑在皮层水平和皮层下水平均有体现,且其可塑性的改善要明显优于单纯FES治疗。
|
|
|
|
1 |
张丽芳,魏晓冬,安然;脑卒中患者安全的摄食方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年11期 |
2 |
张中念,张中明,钟昆;脑卒中急性期精神障碍的预后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1年01期 |
3 |
王子峰,赵玉环,毕双梅;脑卒中急性期体温与预后关系214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
4 |
陈碧琴,贾宜莹;脑卒中急性期护理[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9期 |
5 |
高红,陈静;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J];黑龙江医学;2002年12期 |
6 |
陈岚,桂芗湘,李玫,瞿浩,蔡鸿;脑卒中急性期入院血压的临床意义与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6期 |
7 |
彭军,吴银霞;血糖与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率关系[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年01期 |
8 |
陈伟良;脑卒中急性期的尿素氮变化[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05期 |
9 |
陈岚,桂芗湘,李玫,瞿浩,蔡鸿;脑卒中急性期入院血压的临床意义[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0 |
尹宝玉,王耀山;脑卒中的康复[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
11 |
龚涛;脑卒中几个主要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年04期 |
12 |
王红祥,沈宝定,吴晓力;脑卒中急性期伴发抑郁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07期 |
13 |
田英然,万琪,粟秀初,李晓宁,施艳;肌电反馈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肢体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11期 |
14 |
王清芳,刘鸣;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体温与预后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4期 |
15 |
张年萍;刘腊平;任序东;;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
16 |
李凤兰;;脑卒中急性期332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年09期 |
17 |
雷爱英;王麦玲;;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6年15期 |
18 |
马斌;高颖;;脑卒中结局评价及建立病证结合临床评价模式的研究设想[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35期 |
19 |
王晓鹏;;脑卒中的监护与治疗[J];新医学;2006年11期 |
20 |
潘福琼;杨玉龙;;脑卒中理疗方案选择[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