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_f/SiC复合材料BN界面层制备工艺研究
【摘要】:SiC纤维增强SiC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和核领域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在制备复合材料的过程中,SiC纤维与SiC基体容易形成较强的界面,降低复合材料的性能,因此制备合适的界面层以获得纤维与基体之间的弱界面至关重要。目前,PyC界面层有着较为成熟的制备工艺,但PyC界面层高温抗氧化性较差,而BN界面层高温抗氧化性比PyC更好,能显著提升复合材料的性能。本文研究了CVD法制备BN界面层中,不同沉积温度和不同热处理温度对BN界面层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BN单界面层和(BN/SiC)双界面层对SiC_f/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导热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CVD工艺,以三氯化硼(BCl_3)和氨气(NH_3)为原料制备了BN界面层,研究了沉积温度和热处理温度对BN界面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50℃沉积,无热处理的工艺沉积制备的BN界面层性能较理想。2.对CVD-BN界面层的微观形貌、显微结构和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N的结晶度会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而提高,但高温热处理会降低SiC纤维的拉伸强度,而BN界面层制备过程对SiC纤维的拉伸强度影响较小。实验结果表明,经过1000℃高温热处理的KD-S SiC纤维拉伸强度由2.60GPa降为1.72GPa,而经过650℃热处理的SiC纤维拉伸强度为2.66GPa。3.用CVD法在SiC纤维表面成功制得了(BN/SiC)双界面层。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BN/SiC)双界面层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比BN单界面层更明显。(BN/SiC)双界面层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543.4Mpa和20.4MPa·m~(1/2);而BN单界面层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463.5MPa和17.2MPa·m~(1/2)。这是因为双界面层能更好地偏转裂纹并在材料断裂前增加裂纹的扩展路径。
|
|
|
|
1 |
庞宝琳;焦健;王宇;邱海鹏;李秀倩;陈明伟;邹豪;高淑雅;;不同界面层体系对SiC_f/Si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航空制造技术;2014年06期 |
2 |
周洋;周万城;罗发;朱冬梅;;SiC_f/SiC复合材料BN界面相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3年13期 |
3 |
傅荣强,徐铜文,杨伟华;双极膜中间界面层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02年06期 |
4 |
荀飞,胡更开,黄筑平;连续变化界面层对复合材料弹性性能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01期 |
5 |
谢文静;刘俊杰;李前忠;;第一类鱼抗冻蛋白对冰晶生长界面层结构的影响[J];生物物理学报;2011年01期 |
6 |
吴鑫森,陈祥宝,宋焕成;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层[J];复合材料学报;1985年03期 |
7 |
孙厚超;杨平;王国良;;冻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层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J];岩土力学;2014年12期 |
8 |
于新民;周万城;郑文景;赵锴;罗发;;碳界面层制备工艺对SiC_f/SiC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2期 |
9 |
黄玉东,孔宪仁,张志谦,魏月贞;界面层对纤维与基体间载荷传递能力的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1996年03期 |
10 |
卓木金;马秀良;;HfO_2/Si(001)界面层的TEM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6年S1期 |
11 |
陈丽华;徐元铭;高小青;;线弹性广义界面层模型的研究[J];力学与实践;2010年02期 |
12 |
孙慕瑾,刘卫平,庞瑶华;复合材料的界面层及其对热机性能的影响[J];玻璃钢/复合材料;1986年02期 |
13 |
刘海山;谭瑞轩;王洪磊;葛斌;周新贵;余金山;;KD-S型SiC纤维表面BN界面层Raman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年S1期 |
14 |
谢秉川;何勤;沈廷根;;梯度界面层对复合材料有效光学性质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09期 |
15 |
吴鑫森;陈祥宝;宋焕成;;界面层对复合材料强度的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1987年04期 |
16 |
鲁延京;程贲;陈英武;赵青松;;基于BN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重要度分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2年08期 |
17 |
胡小建;杨善林;储伟;方芳;;基于赋值代数的BN概率推理的局部计算模型[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18 |
张福田;关于表面现象理论问题(一)——界面层模型[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8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