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CT定量分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多模态CT成像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对比研究目的:通过基于多模态CT成像的定量分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脑组织缺血改变进行量化,评估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型栓塞AIS患者的特征差异,以指导临床医师并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入院治疗,且入院后、治疗前均行多模态CT检查的AIS患者99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6例,心源型栓塞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及二者差值以及后循环血管闭塞率、颅内大动脉闭塞率。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组AIS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心源型栓塞组[9.5(2.0,16.0)分vs 15.0(6.0,24.0)分,Z=2.31,P0.001],GCS评分高于心源性栓塞组[(13.52±2.69)分vs(11.60±3.31)分,t=1.04,P=0.002]。心源型栓塞组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分别为1(0,22)m L和64(30,126)m L,均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0(0,1)m L和10(0,70)m L;Z=3.85、3.43,P均0.001];但心源型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组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区体积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103)m L vs 10(0,64)m L,Z=1.92,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大动脉闭塞率和后循环血管闭塞率分别为30.43%(14/46)和36.96%(17/46),与心源型栓塞组[分别为50.94%(27/53)和9.43%(5/5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6.77,P均0.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型栓塞AIS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组织改变及颅内大动脉改变不同,基于临床及多模态CT检查的病因学评估有助于精确评估AIS患者的缺血状态。第二部分多模态CT定量分析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预后的价值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模态CT成像资料,探讨多模态CT指导的机械取栓治疗效果,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模型。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多模态CT成像,纳入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根据90天m RS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选择P0.2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交叉验证,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患者105例,男性57例,女性48例,中位年龄69(61.5,76.0)岁。术前中位NIHSS评分平均(16.40±8.04)分,机械取栓治疗血管成功再通99例(94.29%),随访发现颅内出血31例(29.52%)。预后不良组40例和预后良好组65例。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NIHSS评分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位于M1段或M2段、CBF30%体积小是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IS患者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交叉验证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以119.6分为cutoff值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4(95%CI:0.780~0.917),灵敏度79.7%、特异度90.0%、阳性预测值92.9%、阴性预测值为73.5%。结论:NIHSS评分小、位于M1/M2段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核心梗死体积小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可准确地预测机械取栓治疗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为临床筛选适合机械取栓的患者提供参考依据。第三部分多模态多时相CT定量分析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侧支循环的价值目的:通过多模态CT自动重建出的多时期最大密度投影图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线侧支循环状态,分析侧支循环与临床及CTP特征的相关性,探索侧支循环分级的量化指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行多模态CT成像,包括NCCT、CTA和CTP。将CTP数据导入RAPID软件自动生成多时期最大密度投影图,根据六分序贯量表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0~3分)和侧支循环良好组(4~5分)。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CTP参数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共纳入患者171例,男性95例,女性76例。侧支循环不良组123例(71.93%),侧支循环良好组48例(28.07%),两组性别(女vs男)、基线NIHSS、前循环闭塞位置、CBF30%、CBV38%、Tmax8s、Tmax10s、不匹配率(mismatch ratio,MMR(≥1.8vs1.8)、低灌注指数(hypoperfusion index ratio,HPI)(≥0.3vs0.3)存在显著差异,P值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颅内出血、Tmax4s、Tmax6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女性比男性侧支循环差,OR值为0.410[95%CI:0.176-0.955]。大脑中动脉M1段比颈内动脉末端侧支循环差,OR值为0.098[95%CI:0.036-0.267]。大脑中动脉M2段比颈内动脉末端侧支循环差,OR值为0.160[95%CI:0.055-0.466]。大的CBF30%体积提示侧支循环差,OR值为0.968[95%CI:0.951-0.985]。结论:由多模态多时相CT成像自动分析得出的多时期最大密度投影图是一种用于评估AIS患者侧支循环的便捷方法。女性、MCA M1/M2段的血管闭塞、CBF30%升高与侧支循环不良相关。第四部分基于多模态CT的ASPECTS评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应用目的:评估自动ASPECTS(Auto-ASPECTS),CT平扫ASPECTS(NCCT-ASPECTS)和CT灌注ASPECTS(CTP-ASPECTS)三种ASPECTS评分方法对存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缺血改变的诊断效能,并探讨哪种评分方法最适合预测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急诊脑血管病中心就诊的前循环近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多模态CT检查(包括NCCT、CTA及CTP)。共收集81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并使用90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和CT参数。评估三种ASPECTS方法的评分有无差异。诊断效能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用于三种ASPECTS方法在连续性或二分类时预测临床预后的价值。结果:排除18例患者,最终纳入63例,其中临床预后良好组36例(57.1%)。预后不良组的NIHSS评分、r CBF30%、r CBV38%、Tmax4s、Tmax6s、Tmax8s、Tmax10s和低灌注指数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的时间、大脑中脑动脉高密度、血管闭塞的位置、治疗方法和颅内出血方面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连续的或二分类ASPECTS评分时,Auto-ASPECTS、NCCT-ASPECTS和CTP-ASPECTS三种方法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之间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连续的和二分法的CTPASPECTS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s)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P值均0.01),而Auto-ASPECTS的AUCs与NCCT-ASPECTS相似(P值0.05)。结论:CTP-ASPECTS在诊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早期缺血改变方面优于Auto-ASPECTS和NCCT-ASPECTS。截止值为6时CTP-ASPECTS是90天随访时临床预后的良好预测指标。